37名高中生自費建劇組
為何要拍攝一部性少數群體的電影?這是許多人對中學生這一大膽創作最大的疑問。人大附中國際部高三畢業生、導演胡然然給出的答案是,他們真實存在,甚至她的朋友中也有屬于這一群體的人,“然而現實是不僅僅是家長,甚至是我們這一代,好多人卻并不了解,也并不理解這一少數群體。”2016年中國跨性別群體紀錄片《有性無別》,給了胡然然很大的啟發,讓她決心拍攝這一特殊題材的影片,制作團隊也從她3個同班同學擴大到人大附中高一到高三37名成員。
這部由學生制作的影片,看似不夠專業,但75分鐘時長的影片,耗費了學生們整個高三時期,由于是國際部的學生,在高二下學期完成大學申請準備后,主創人員就開始投身于這部影片的拍攝。影片中70%的場景,都取景于人大附中校園,由于沒有任何經費,所有設備器材以及服飾等,全部由學生自備。因此,影片中不少角色雖然上衣有變化,但下裝基本還是人大附中的校服。
劇本的創作,是學生完成這樣一部新銳題材電影最大的挑戰。為了完成這部電影,導演胡然然研究了許多同一題材的電影和紀錄片,《有性無別》、《丹麥女孩》、《男孩別哭》等電影,反反復復拉片拉了幾十遍。
除此之外,她還找到了跨性別中心,開始不斷接觸跨性別者,參加中心的講座,和講師不斷交流、反復修改劇本。
“男主”挑戰女裝 揣摩女生細節
劇中扮演跨性別主人公的演員張宇歌,也是人大附中的高三畢業生,是一位男生。電影中他有許多女裝鏡頭,而且為了更好地傳遞跨性別者的特征,他必須表演出最能體現女性的一些細微動作,涂指甲油,把散下的頭發順到耳后,側著頭凝望窗外……這對張宇歌而言,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
拍攝過程中,張宇歌說他曾一度無所適從。“我們的化妝是在學校教室里完成的,踩著高跟鞋,穿上女裝,自己突然不會走路了。出教室之后迎面就碰到了學弟,場面一度非常尷尬。”在劇組女同學的指導下,張宇歌慢慢找到感覺,甚至一路從學校走到地鐵再到商場,都沒有被人認出來他是男生。
“當我穿上旗袍,套上絲襪,打理著松軟的卷發,我就會想象自己是老上海的女郎,在床邊凝望著夜色,想著自己心愛的人。電影里這一段的背景音樂取自《花樣年華》,光是聽著就能回想起蘇麗珍婀娜的背影與線條……”張宇歌說。
雖然拍攝過程很挑戰,但張宇歌表示對于飾演這樣的角色,并沒有任何排斥,因為他身邊有同學和朋友也屬于這樣的群體,只是由于自己本身并不是跨性別者,對于能否演好這個角色,有一些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