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傳銷讓人防不勝防
披上“互聯網+、”“國家工程”外衣
在采訪中,華商報記者了解到,除了傳統以發財、賺錢為名義的就業傳銷欺詐,還有很多新型傳銷則打著“互聯網+”、“國家工程”的旗號迷惑人。
例如,一些傳銷組織假借“互聯網+”“大眾創業”“一帶一路”旗號,把一些重要人物活動報道嫁接到傳銷宣傳中,以“互聯網金融”的名義騙錢。某傳銷組織主要頭目僅有小學文化,卻能把傳銷活動說成符合國家“互聯網+”戰略的重大項目。還有新型傳銷借助互聯網工具,打破地域和親友關系限制,傳播更快更廣。
“互聯網+”專家、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在接受華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傳銷出現除了一些參與者賺大錢心切,還跟當下缺乏較好的理財渠道有關,P2P、互聯網金融問題多,股市低迷,投資者比較迷茫。一些傳銷打著高科技、互聯網、國家扶持等概念,很容易迷惑一些缺乏社會經驗和判別能力,又急于賺大錢改變生活面貌的群體。
近年來,傳銷借力互聯網發展成為互聯網傳銷,打著所謂“購物返利”、“微商”、“電商”、“多層分銷”、“消費投資”、“愛心互助”等名義從事傳銷活動,在組織上更加封閉,在交易上更加隱蔽,在手段上更加惡劣,越來越體現出高智商化的特點。針對嚴峻的網絡傳銷形式,國家工商總局在2016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查處網絡傳銷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加強部門聯動,監管和查處網絡傳銷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