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期間蔡建春另有多篇論文涉一稿多投
廈門大學《關于我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在學期間發表學術論文的規定》顯示,2005年6月27日起,該校博士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之前,必須在全國核心刊物或國際同級學術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導師為第一作者的,第二作者視同第一作者)以“廈門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發表2篇以上與其學位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
據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不完全查詢,蔡建春在2004年至2010年間發表的論文中,符合上述要求的有1篇——《老年人食管鱗狀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及腺癌序列微衛星改變》。該文發表在2007年6月的《中華老年醫學雜志》上。
該文第一作者蔡建春,標明來自廈門大學。其他幾名作者劉棣、劉凱華、張海萍、鐘山及夏寧邵,來源于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廈門第一醫院腫瘤外科廈門市腫瘤中心。實際上,在該文刊發前一個月,上述團隊已在《福建醫科大學學報》上發表了類似文章《老年人食管鱗狀細胞癌、腺癌和化生-不典型增生-腺癌微衛星改變》。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初步統計,上述兩文還與蔡建春的另外一篇論文《Microsatellitealterationsinphenotypicallynormalesophagealsquamousepitheliumandmetaplasia-dysplasia-adenocarcinomasequence》也存在大面積相似,該文發表于2008年7月的《World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世界胃腸病學雜志》)。
比對發現,這3篇文章均使用了近似的樣本,在材料與方法、結果和討論部分,除了部分語句經過調整語序外,內容高度相似,使用的表格和圖片也幾乎相同,在第3篇英文論文中,大部分語句都為直接翻譯。
像這樣“一稿多投”,內容、圖片、表格存在大面積相似的情況還出現在蔡建春的另一組文章中,即《胃癌組織中相關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甲基化狀態》和《老年人胃癌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甲基化狀態》,以及《胃癌組織和正常胃小凹上皮中抑癌基因E—cadherinhMLH1APC和MGMT的過甲基化》和《胃癌組織中E鈣黏素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狀態的研究》,它們分別發表于2007年4月10日第87卷第14期《中華醫學雜志》、2007年7月第41卷第4期《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7年7月第29卷第7期《中華腫瘤雜志》和2008年2月第23卷第2期《中華普通外科雜志》。
同時,蔡建春曾于2007年署名發表的《老年人胃癌腫瘤抑制基因啟動子區甲基化狀態》,其中顯示,福建醫科大學2006屆腫瘤學碩士生劉棣為第二作者。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發現,蔡建春該文也與劉棣的碩士畢業論文《胃癌相關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狀態的研究》中的兩張圖表和部分結論相似。值得關注的是,劉棣該文并未標注任何課題來源,劉棣的指導教師也為蔡建春。
2008年9月24日印發的廈門大學研究生學術活動規范(試行)第四條規定,研究生不得實施以下違反學術活動規范的行為:引用他人成果不符合著作權法關于合理使用的規定而構成不適當引用,或者引用部分構成引用者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實質部分;故意重復發表自己內容實質相同的研究成果。
廈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中心官網顯示,自2002年開始,蔡建春的導師張其清曾擔任廈門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聯系到了張其清,他拒絕回答蔡建春博士論文如何通過查重并取得學位一事。他表示,自2010年以來,蔡建春已經很少跟他聯系,關于廈門大學對蔡學術不端的認定,張其清稱要“問他自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