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孟母三遷”
正是深知沒文化的苦楚,他下決心培養3個孩子。“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彭相虎說,自己也是如此,為了方便更好地教育子女,也曾多次搬家。
“第一次,是把倆兒子從村小學送到了附近礦區子弟學校。”彭相虎說,在一般人看來,礦區子弟學校教育質量好些,雖然離家遠接送麻煩,但他認為只要孩子學習上去了就值得。
但這還不夠,縣城的教育質量又比礦區子弟學校更好一些。為此,在女兒彭宋華出生的那一年,他下定決心,用多年打工、省吃儉用下來的積蓄,在沙河市區買了一套房子。由此,他們一家全都住進了縣城,“倆兒子也就轉入了縣城的中小學,心里也更踏實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彭相虎說,自己有切身的體會,和當地幾乎所有的家長一樣,他深深相信這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擠破頭了想把孩子往名校送往重點班里塞。六七年后,他前往江蘇南通打工,經過一番打聽后不惜成本,把3個子女送到了那里讀書。
“我在南方念了4年小學,而大哥、二哥在那兒上初中、高中,那可是江蘇省很有名氣的啟東中學。”彭宋華說,后來他們又搬回了沙河市,父母扮演了“你是風兒我是沙”角色,學校在哪里家就安在哪里,“為何自己房子不住而去租房呢?爸媽還是為了我們的學業。”
彭相虎的大兒子彭躍華說,他從上小學、初中到高中的10多年里,跟著父母搬了多次家,他也換了多所學校。雖然已是以前的事兒了,但回憶起多年的“喬遷生活”,他唏噓不已。如今,他已參加工作,對于這一現代版的“孟母三遷”,既讓他感動,更讓他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