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癡迷數論的“孩子”
是啊,即使劉漢清將來一無所成,誰又能指責他當下的追求呢?
可是,依然有很多現實的、世俗的問題,無法回避。無所事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僅憑一個“虛無”的理想,如何立足?如何生存?憑什么54歲的他依然要“啃老”?
這個問題,劉漢清的母親劉加紅或許能回答。每每看到外地慕名前來探望兒子的人,劉加紅總忍不住說:“他要是像你們一樣就好了。”
但她并不責怪劉漢清,“他愛學習,學習總不是壞事”。父母不責怪,并不代表其他人就理解或接受他這種癡迷。數學資料被燒、左鄰右舍的冷眼,就是周邊熟人的態度。這顯然給與世無爭的劉漢清,帶來了不少壓力,因而更加焦慮。
難怪他至今還會在記者面前自言自語:“我在不損害別人利益的基礎上干自己喜歡的事,怎么就不行了呢?”
這個問題,沒法回答。如果要有,肯定是“行”。
另一個,就是劉漢清的孝心問題了。記者無法就此直接去問劉漢清,但翟明幫回答了。“劉漢清還有一個弟弟,比較有錢,父母是跟他弟弟過的。如果劉漢清是獨子,不會坐視父母老無所依。但是,他不會考慮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善父母的生活,因為他自身對生活的要求本來就很低。”
因為和劉漢清交往甚密,翟明也多次和他的父母交流過。“他的父母,覺得虧欠劉漢清的。沒能讓他成家,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小屋里。我現在反倒擔心劉漢清的未來了。”
在常人眼里,劉漢清顯然不是個正常人。
記者突然想起了“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是中國魏晉時代的七位名士,七人“棄經典而尚老莊,蔑禮法而崇放達”,思想和生活態度均異于常人。之所以被后人尊為“七賢”,只因他們追求“獨善其身”。
劉漢清能不能算在追求“獨善其身”呢?如果他生在大富人家而不追求榮華富貴,依然能如此癡迷數學,是否會引來大批仰慕者、點贊者?如今,生活窮困依然癡心不改,怎么就不能為他點贊呢?再如孔子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為此稱贊他“賢德”。如果劉漢清也是孔子的學生,是否也是“賢德”?
地里的麥子綠了,稻子黃了,門前的野花開了,樹葉落了,與他無關。
父母的頭發白了,腰佝僂了,同學們都意氣風發了,飛黃騰達了,他依然是個癡迷數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