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之一、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從北京歸寧。當天下午4時許,現代快報記者在南理工科技會堂前見到83歲高齡的王澤山院士,面對榮譽與鮮花,他微笑著說:“總書記親自給頒獎,很榮幸、很振奮,同時也感覺今后責任重大。”
王澤山院士
500萬獎金打算怎么花?不會用于家庭和個人
1月9日11點,王澤山院士從北京凱旋,抵達南京。一身黑色衣褲、挺直的腰板、輕緩的語速……下午4點多,現代快報記者在南理工初次見到王澤山,雖然已是83歲高齡,仍然精神矍鑠、溫文爾雅。談及此次獲得最高科技獎的感受,他緩緩地說:“這次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給頒獎,當然是很榮幸,很振奮,同時也感覺今后責任重大。”
王澤山表示,接下來團隊將會和企業多聯系,并和學校不同的學科“跨界”合作,現在比較明朗的一項重要的研究成果,已經在運營中。
“下面有幾個比較大的實驗項目,20號之后可能會陸續去四川、遼寧、內蒙古。”對于大家關心的王院士是會退休還是繼續工作的問題,王澤山表示,其實做這些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什么條件下,只要是這個專業的方向,能做些事情就做吧。
500萬獎金王澤山院士打算怎么花?王澤山表示:“第一肯定是用于學科的建設,還有部分錢用于培養年輕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我們應該在這個方面給予他們鼓勵,設立相應的基金。”
當被問到有沒有打算用于家庭或者個人,王澤山微笑說:“我們的生活方面已經很滿足了。”
60年專注火炸藥事業 坐好“冷板凳”,不要輕易放棄
和人們熟知的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高科技行業相比,火炸藥專業一直有些“默默無聞”。不少年輕的學子也因這個專業太基礎、枯燥和危險而對它避之唯恐不及。可是從19歲帶著“強國先強軍”的信念進入哈軍工開始,王澤山院士就無怨無悔地選擇了這個“冷僻”專業。
“那個年代普遍不看好火炸藥專業,也有很多追求海、 防空等等領域,但我選擇這個專業,絕對不是一時沖動,我想國家總歸需要這方面技術,那么總要有人去做。”王澤山說,“看準方向要堅持,一定要去想怎樣超越,不要輕易放棄 。”
“火炸藥方向是我的興趣,我的工作、生活都融合在里面。”王澤山說。經過60多年的奮斗,王澤山和他的團隊為中國火炸藥整體實力的提升和中國武器裝備、火炸藥產品的更新換代做出了杰出貢獻。
心系教育,關注培養青年 對年輕人“扶上馬還送一程”
“我20世紀80年代師從王澤山老師,我還記得當時上午來學校報到,下午到辦公室見導師,他戴的眼鏡框都是塑料做的,衣著也很簡樸,當時就覺得是個很樸實的老師。”王澤山曾經的學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孫金華回憶,沒想到正是這一位看起來非常樸素的老師,影響了他38年的漫漫科研路。
孫金華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1987年暑假 ,南京天氣潮濕悶熱,氣溫有近40度。“當時需要將一臺非常重的儀器設備拉到試驗場地進行實驗,哪曉得一路泥濘,車輪子直打滑,最后陷在泥里走不了。只見王老師一個人默默下車,開始推車廂。”他說,后來大家看到趕緊上去幫忙,終于推到了現場,“王老師臉上、衣服上全都是泥巴。他還開玩笑說,這樣拍電影都不要化妝了!”
“王老師對于年輕人的培養和關心,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孫金華說,王老師非但“扶學生上馬”,還會再親自“送一程”。 耐心為學生解答看似“幼稚”的問題、手把手教學生做科研、甚至給年輕人改善住房條件……
這些舉動從王澤山分配500萬獎金中也可看出——“拿部分錢出來用于培養年輕人,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所以我們應該在這個方面給予他們鼓勵,設立相應的基金。”(實習生 楊雨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舒越/文 趙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