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沙漫,湖南吉首大學學生,來自廣東惠州
緣起
因病與公益結緣
殷沙漫自小身體弱一次生病期間,她在醫院里看到志愿者耐心地照顧毫無血緣關系的病人,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志愿者精神在她小小的心里扎了根
上初一后,12歲的殷沙漫加入學校志愿者協會,開始了她的公益路
在中學6年里,盡管學業繁重,她依舊堅持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和參與各類志愿服務共計120余次
2013年,殷沙漫考上湖南吉首大學漢語言文學
在象牙塔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公益路上,她走得更遠
大一時她加入吉首大學麥田計劃志愿者協會并擔任副會長一職,開始關注貧困山區村小教育
“我老家也是全國貧困縣,每次回鄉看到老家落后的面貌,總想做點什么。”
上了大學,看到同樣是全國貧困山區的湘西,自己已有能力也有責任去擔當一些事情所以她決定要做些什么
大一、大二期間,殷沙漫走訪了寨陽排乃村、排吼鄉白云村、鳳凰縣米良鄉、潭溪鎮松柏潭村等40多個貧困兒童,為他們尋找資助人
整個大學四年,殷沙漫帶領團隊走過湘西8縣市,到訪了30多個貧困苗寨,實地調查了170余個家庭
她發現貧困山區的孩子精神方面急需呵護,于是她開啟了“知識新窗·第二課堂”,開設音樂、美術、體育、心理健康課程,希望借此讓孩子們得到應有的素質教育
從上大學到現在的5年時間,殷沙漫去過20余所山區小學支教
她還通過發倡議、做公益項目,為不同地區的困難學生組織幫扶,策劃愛心物資募集活動,為多個貧困小學的240多個孩子,籌集了價值5萬元的物資……
面對困難和質疑,她也曾一度懷疑自己,支教的這些年,不是沒有質疑的聲音
曾有志愿者認為,志愿者們匆匆地來了又匆匆地走了,給孩子們帶去的只是一時的驚喜
面對這樣的質疑,殷沙漫這樣回答:第二課堂彌補了村小沒有設置音、體、美等課的缺陷,
現代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那就要‘從娃娃抓起’我們能帶去的不多,但我相信這樣一周一次的課,不僅能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還能讓孩子們感受到愛與溫暖。
從策劃、安排教學、招募志愿者、發倡議募捐課程材料,到最后的實行,第二課堂做起來遇到過許多困難,她曾一度懷疑自己的能力,質問自己做這些意義和價值,但卻從未想過放棄
其實,更心疼她的,是家人!
對于女兒支教,家人一度反對,殷沙漫的父母如今住在惠城區河南岸冰塘,媽媽殷茶娣是保險公司的一位職員
在母親眼里,這個女兒從小乖巧聽話懂事,知道她到貧困山區支教,母親毫不猶豫投了反對票
孩子是母親心頭的一塊肉,女兒的堅持,最后說服了媽媽和全家,他們從反對變成支持,成為殷沙漫背后的“依靠力量”
“她是個很堅定的人,看到她那么這么用心,作為母親我也只能支持。”繼續前行,做孩子精神的呵護者
支教這些年,殷沙漫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的年底的一個夜晚:
那一天,她上完課到幾個孩子家中走訪,天空下著雨,山路泥濘難行,走了2個多小時,不知道繞了多少個山,當她到達最后一個孩子家里時,天已經黑了
“當時孩子的母親一見到我,就拉著我的手說:‘謝謝你,殷老師,小旭之前都不會唱歌畫畫做手工,也不知道毛筆字現在一回家就愛唱《小小的夢想》,今天還帶回一幅畫給我看!’
看著這位母親傾著殘疾的身子,滿眶感激地看向我,我內心是非常震動的。”
殷沙漫說,看到家長這般激動和開心的笑容,她還有什么猶豫和懷疑的呢
殷沙漫認為,現在貧困地區的孩子,精神上的呵護是極其匱乏的,也是極易忽視
她希望通過“第二課堂”給孩子們帶去新的知識的同時,更重要是讓孩子們懂得,即使深處條件艱苦的大山,依然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
從單打獨斗,到帶動全校千人參與公益,在公益路上,殷沙漫從開始的單打獨斗,到現在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公益伙伴
“剛開始沒有人愿意花一下午的時間和我一起去支教上課為了爭取更多資源的支持,殷沙漫說,慢慢開始有人關注,并開始支持、參與到支教活動中,越來越多人主動捐贈物資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無名的溫暖與愛,通過這些事,我發現世界美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