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數為什么還是“金標準”
分數真的很重要嗎?在中小學不斷強化綜合素質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分明看到了對學生更多元的評價標準,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為什么分數或者說單純追求分數的培訓班還是這么有市場?
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平臺、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平臺、綜合素質評價平臺相繼開通實施,為何大家還是把分數放在第一位,關注分數之外這些廣闊空間的還不多?
寧寧奶奶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了這個問題。盡管學校不再作成績的橫向排名,卻通過別的方式讓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位置。“學校會評出30名‘翰林獎’,30名‘狀元獎’,30名‘貢林獎’,其他還有‘潛力之星’等,這樣就能把學校的前150名學生排出來。家長心里都清楚。”
而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一些校外實踐活動不能惠及所有學生,比如去一些單位調研實踐,調研報告往往能夠獲獎,這些獎項又是綜合素質評價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學校選取哪些孩子去調研就顯得很重要。“遺憾的是,學校大多數情況下會選擇成績好的‘實驗班’孩子去,普通班的孩子如果想要參與,只能想方設法提高成績。我們也了解到,在一些好中學,往往是全校學生都有這個機會,但是能提供這種條件的學校很少,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成績還是很重要。”家長向記者反映。
中國人民大學附中教師劉成章認為,盡管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框架已經建成,但是評價標準和評價信度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分數加了碼。
除了這些客觀因素,家長焦慮的心態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寧寧奶奶稱之為“劇場效應”——在劇場中,如果有一個人為了看得更清楚而站了起來,一旦勸阻無效,所有人都會站起來看戲;或者說,如果有一個人喊“失火”,大多數情況下,大家不會按規矩排隊出場,而是一擁而上堵住門口。
“時間一長,大家漸漸忘記了教育孩子的真正目的,遠離了好品德、好習慣、有知識、有技能等育人本質,一門心思追逐捷徑。再加上培訓機構煽風點火,大家心中越來越亂。”寧寧奶奶告訴記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