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作業令人愁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現在的孩子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網上作業:網上夏令營、網上知識競賽、網上專題學習、網上紀念活動……如何完成這些網上作業,讓不少學生和家長很是糾結——
“我是一名學生家長,同時也是一名老師,每個重大節日、寒暑假,學校都會要求孩子做一大堆網上作業。”在市民陳先生看來,年幼的孩子無法完成、中學的孩子學業負擔重,最后這些作業大多變成了家長的作業。
“為了統計人數和排名需要,網上作業需要注冊登錄名、設置密碼,而且集中登錄時,經常出現系統繁忙和崩潰現象,挺麻煩的。”陳先生表示,“這些作業涉及對孩子的交通安全、防溺水、反邪教、禁毒、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在網上進行,應該融入具體的社會實踐中。”
網上作業多數成家長作業
記者了解到,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現在的孩子需要面對越來越多的網上作業:網上夏令營、網上知識競賽、網上專題學習、網上紀念活動……學校會事先發給孩子登錄名和初始密碼,事后要統計參加人數和競賽成績,因此,不可能不做。越來越多的網上作業已讓不少家庭,特別是孩子由祖輩撫養的和不懂操作或沒有電腦的家庭十分發愁。
“最近收到孩子學校參加青少年科學素養網絡競賽的通知,要求在福建數字科技官網注冊答題,題目難到家長都不會答,更何況是字還沒認全的一年級孩子?”
“我的孩子剛上小學,開學后1個月時間內,學校布置了不少網絡作業,包括安全教育平臺作業、微信平臺的生態知識作業等。低年級孩子根本完成不了,缺乏電腦知識的家長也完成不了。”
“近期發現學校要求家長做的網絡作業越來越多,大致有三大部分內容:每周三晚8點準時上網聽課、一個月多次要求家長同孩子一起參加福州市學校安全平臺作業(有的甚至要做3份答卷,父親、母親、孩子各一份)、逢年過節都要上福州市數字少年宮發表節日寄語。所有網絡作業都要完成,還要發QQ截圖給老師才算了事。”
在福州市12345政府公共服務系統上,記者看到,與網上作業有關的吐槽居然高達數十條。家長得到的回復大多是:這些網絡作業和競賽,是根據有關文件要求制定的。教育部門要求各地務必認真開展,請家長同志積極予以配合。其中,一條來自福州市教育局的回復意見相對具體一點:“學校以實際需求適當向家長布置網絡作業是符合教育部相關文件精神的。鑒于目前我市信息化現狀,網絡作業不做強制性要求,也不允許向學生、家長收費。”
然而,在家長們看來,雖然教育部門的回復很明確,但多數家長還是擔心孩子若完成不了網上作業被老師批評,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要網絡教育更要社會實踐
在采訪中,不少家長和陳先生持相同觀點:通過網絡技術,對孩子開展有關交通安全、防溺水、反邪教、禁毒、法制等宣傳和教育,很有必要,應該多學習和掌握,但是不能止步于網上,更要注重結合社會實踐。”
“網絡是孩子學習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渠道,和網絡技術相比,現在的孩子更缺乏的是親身體驗和社會實踐的機會。以防火安全為例,不組織實際演練和現場模擬,就算是孩子們自己獨立完成網上作業,他們答完題后,是否真的就能提高安全防范意識和面對危急情況的應急處置能力?”家長林先生認為,既要通過網絡學習,更需實踐演練,兩者相互結合,才能融會貫通,達到目的。
記者上網看到,光是安全教育方面,就有“福建省學校安全教育平臺”提供的課程和習網提供的“福建省2015年中小學安全知識網絡競賽”兩種。其中,前者是中國教育學會根據有關文件要求,為學生而設立的一個集視頻、動漫、安全游戲、學習測評等多種形式的安全教育專題資料庫;后者是按照相關會議要求,為進一步提高師生及家長安全防范意識、掌握自救自護技能而開展的專題活動。
“這些內容都不錯,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都應該加強學習,當然,如果能結合具體、生動的親身體驗和現場演練,效果才會更好,否則就會變成紙上談兵、流于形式。”林先生說。
“寒暑假期間,除了布置網絡作業,學校最好能協調聯系安辦、科技、體育等部門組織孩子參加社會實踐,或者統一引導孩子們到社區參加公益活動和現場演練。這樣的作業才能提高孩子的實踐能力、具體技能和生存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家長王女士建議道。
“網絡教育不可取代社會實踐。”兒童心理學家吳航表示。網絡技術在多媒體體驗、互動性、生動性等方面,相比傳統的教學方式有了明顯的提高,可以將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后自習一體化,提升了整個學習流程的效率;但是虛擬交流始終無法取代真實生活,不可忽略孩子在實踐中的鍛煉。吳航提醒說:“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學習和教育,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注重實際成效。”(記者 林姍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