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揭曉的第四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推選活動中,福州大學的“‘紫金模式’:校企共同體辦學培養創新人才”躋身30個全國教育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優秀獎項,成為我省教育系統唯一獲獎案例。
然而隨著全球礦業形勢下滑,被證明成功的“紫金模式”也面臨挑戰。如何保持金字招牌不褪色?新的探索正在進行。
校企深度融合
由福州大學和紫金礦業集團聯合創辦的紫金礦業學院,自2007年成立以來,逐漸在實踐中探索出“由企業支持辦學建設、參與辦學過程、檢驗辦學成效”的“紫金模式”。
“學院設立初衷,一是集團對高級礦業人才的需求非常急切,另外也希望嘗試新的辦學模式,擺脫原有高等工科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畢業生與社會相脫節的怪圈。”紫金礦業學院院長劉羽介紹。
紫金集團對學院辦學的支持投入是巨大的:學院初創時期,紫金集團就無償捐贈3000萬元,用于本部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引進相關費用,此外,每年還支持學生與教師的獎、教學金100萬元,還投資了1.5個億在福建上杭總部附近建起了我國首個由校企聯辦的高級礦業人才培養基地——上杭實踐教學基地。
還不止于此。“與一般的企業捐資助學不同,我們與紫金集團的合作辦學,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校企共同體模式。”劉羽告訴記者,借鑒國外大學成熟的理事會管理模式,雙方聯合成立了學院理事會,每年度定期召開2次理事會議及擴大會議,對學院建設的方方面面進行審議、決策、檢查、指導、監督和協調,學院發展目標、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專業設置,乃至產學研互動、辦學經費等,均由雙方共同決定。
“‘紫金模式’是一種多贏模式。”紫金礦業集團董事長陳景河表示,“紫金模式”一方面讓一批符合紫金礦業自身發展需求的人才及時充實到公司隊伍中,同時也讓一些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管理者,在參與一部分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將公司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等實踐經驗進行梳理、總結和傳承;另一方面,它向社會和礦業界輸出人才,推動了整個礦業行業的發展。
破解工科教育難題
礦業類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它要求從業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本科階段已經經歷了上杭基地學習的2015級采礦工程專業研究生王聰聰認為,礦山實習對前兩年的學習進行了很好的檢驗,使之前學習的理論知識一下變得生動了,自身也對行業情況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對職業生涯規劃大有裨益。
劉羽介紹,“紫金模式”下,企業的培養方案主要包括2個環節,第六學期,“地、采、選”3個專業的學生全部移師上杭教學基地,接受由紫金礦業集團的企業“工程型”教師授課的7-8門專業課程教學和生產實習;第八學期的企業實踐與畢業設計(論文)環節,依然在上杭基地,由學院、企業各一名老師組成的“雙導師”,將結合專業實踐幫助學生綜合制定畢業設計的選題。
經過4期遴選聘任與滾動退出,目前,學院共聘任60名企業高級技術人才為 “工程型”教師,其中不乏各大礦業企業的老總、教授級高工,30余人承擔了第六學期上杭基地的專業課教學工作。
為激發“工程型”教師的熱情,紫金礦業集團還將企業“工程型”教師的教學業績納入年度考核,與生產任務同等對待,與績效直接掛鉤。
“工科專業需要大量的教學、科研、實驗、實習經費,尤其在工程實踐環節,需要學校和企業的大力支持。”紫金礦業學院黨委書記黃培明認為,“紫金模式”與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宗旨高度吻合,校企目標一致,才能夠培養造就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
“只有不斷改,才能成功”
從2011年的首屆畢業生開始,紫金礦業學院的畢業生就表現出“能吃苦、適應能力強、一畢業即能上崗”的特點,就業完全不愁,也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贊譽。學生從大二開始,就可以與以紫金集團為主的用人單位簽訂預就業協議,簽約學生不僅可以得到用人單位的學費資助,還可在寒暑假到簽約單位實習。
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礦業形勢下滑,人才的需求量明顯下降。礦業又是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就業面窄。曾經完全不愁出路的學院畢業生們也開始感覺到就業市場的寒意。
“紫金模式”,需要重新調整人才培養思路和方案。
陳景河認為,紫金礦業集團正逐步朝著大型化、自動化、信息化、國際化的方向邁進,他希望紫金礦業學院順應時代潮流,利用好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發展機遇,著力培養符合國際化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據黃培明介紹,校企雙方在1月剛剛召開的學院理事會上明確了學院在突出“紫金模式”特色辦學的同時,將引進有國外教育背景的優秀教師及海外課程,重點進行課程改革,調整各專業培養計劃。“我們將用‘礦業+’的思路,拓寬學生的行業視野,比如礦業+數字化、礦業+外語等等,鼓勵學生輔修雙專業,培養一批復合型人才,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躺在過去的成績簿上,就會落伍。”劉羽表示,校企聯合辦學的特殊身份,使學院能夠比較敏感地感受到行業前景和市場的變化,主動、靈活地做出改變。“而這么多年最大的經驗其實是,只有不斷改,才能成功。”(記者 鄭璜 通訊員 王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