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從外面拉自來水,用柴油發電機發電,工程隊是“小聯合國”
■教學:首批學生都來自馬來西亞,11名教師來自廈大,用英語上課
有些事情,需要交給時間去凸顯它的不平凡意義,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應該就屬于這類。
有時,意義的凸顯甚至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廈大開工建設中國知名大學在海外的第一個分校時,中國提出“海絲”國家戰略,而馬來西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中馬雙方還宣布,中方將依托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建設中國東盟海洋學院。
今年2月份,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已經開學。今天,我們為您介紹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幕后故事。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校門。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奠基儀式。
▲校區仍在建設,圖為已建成的宿舍區。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效果圖。
▲今年2月開學,首批學生都來自馬來西亞。
建設者們在一片棕櫚林中拓荒。
【歷史的回饋】
當年,陳嘉庚從大馬回鄉辦廈大
如今,廈大遠赴馬來西亞辦分校
公開的報道顯示,2013年1月,在馬來西亞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布見證下,馬來西亞高教部部長向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移交邀請函,邀請廈大到馬來西亞創辦分校。前一年9月,廈大翔安校區啟用。因此,這一消息傳出后,網友說:牛啊!繼坐船和過隧道后,今后到廈大各校區串門,還得坐飛機。
不過,即使到今天,還是有人弄不明白:廈大怎么就到馬來西亞建分校?到底是誰主動?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校長王瑞芳說,這件事要從馬來西亞的定位說起——它一直致力于建設區域的高等教育中心,因此,它鼓勵外國學校到馬來西亞辦分校。與此同時,馬來西亞也看到了隨著經濟崛起,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在增加。
2012年,馬來西亞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布在中國南寧主持中馬欽州產業園開園儀式時,向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表示,歡迎廈門大學到馬來西亞設立分校。
不過,據說最開始的候選學校,并不只有廈大,但最后只有廈大決定“遠征”。王瑞芳認為,廈大其實早就料到在國外辦學的艱巨性,但是,它之所以勇敢地接受挑戰,主要原因是校主陳嘉庚。對此,央視英語頻道在最近報道廈大馬來西亞分校開學的新聞時,是這樣向外國人普及知識:廈門大學是1921年由一位從馬來西亞回鄉的中國人創辦的。
這個中國人就是陳嘉庚。100多年前,陳嘉庚從廈門漂洋過海,在馬來西亞經營橡膠制品獲得成功;95年前,他用他在馬來西亞賺的錢返回故鄉傾資創辦廈大。因此,朱崇實每次提及馬來西亞辦分校,都要說:這是歷史的回饋。事實上,朱崇實還曾說過一句話:如果換了其他國家,廈門大學不一定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開學的喜悅】
今年2月迎來首批大馬學生
今年9月首迎中國高考生
經過一年多的建設,900多畝的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在拓荒者的汗水中初步成形,芙蓉湖的水也開始流通。今年2月22日,它正式開學,首批203名學生都來自馬來西亞,他們通過當地獨立中學統一的“高考”考進廈大,據說廈大錄取線“居中”。
首批20多名教師中,11名是從廈大派出去。49歲的宋佳樣就是其中之一。這位教授戲劇的廈大外文學院的老師之前曾在美國任教,這也是廈大派出的這批老師的特點,都有海外教學經驗——廈大馬來西亞分校首批開設的7個專業,除了中文中醫,其他全部用英文授課。
不過,教了快20年書的宋佳樣遇到的新問題是:學生人數不確定。王瑞芳形容說,馬來西亞人上大學有點像去市場買菜,大家要來摸一摸、看一看、嘗一嘗,才決定要不要給錢。因此,課堂必須允許學生試聽。每位廈大外派老師每天都在經歷文化差異和簡陋生活的考驗。上周,宋佳樣在接受本報電話采訪時,電話那邊不時傳來機器的轟鳴聲,校區建設正在加班加點——下個月,還有300多名預科班學生入學,9月份,還將迎接包括中國高考生在內的又一大波學生。
【幕后】
南洋海歸
被“忽悠”重返南洋
如果不是嘉庚情懷,廈大或許沒有勇氣和決心邁出跨國辦學這一步,在異國他鄉建設一所大學的難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58歲的王瑞芳畢業于廈大,后到英國留學,200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工作了近10年的王瑞芳教授接到廈大的召喚: 回來籌辦廈大嘉庚學院,當年9月,王瑞芳帶著要辦一所不一樣大學的理想,出任廈大嘉庚學院院長。
可想而知,在廈大決定踏出國門辦學校,王瑞芳的經歷使他成為最佳人選。不過,作為從南洋回來的他也是最早意識到國外辦學艱巨性的人之一。朱崇實“忽悠”他:“你先去看看嘛。”答應“幫忙去看看”的王瑞芳就此踏上了馬來西亞分校這條船,沒過多長時間,他原本還黑白相間的頭發徹底白了。
難題1 選址 最終確定在雪蘭莪州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選址。王瑞芳說,最初,不少商人看好和廈大合作辦學的商機,爭著帶廈大去看地。不過,在廈大提出“在馬來西亞建分校,廈大不出一分錢,也不帶走一分錢。分校如果有盈余,將全部用于分校的學術研究和學生獎學金”之后,很多人打了退堂鼓。外界分析說,廈大之所以有此聲明,是擔心被誤認為國有資產流失。校方因此一再強調,我們并不是拿校本部的錢到海外建分校,建分校的錢靠籌資。
在人生地不熟的馬來西亞找地,困難可想而知。不過,最終確定的地點被認為還是比較理想——位于雪蘭莪州,距離國際機場15分鐘車程,距離行政中心布城20多分鐘。
難題2 墾荒 自己引水自己發電
不過,這塊地其實是一片棕櫚林,新的挑戰接踵而至。負責基建工作的廈門大學校長助理張建霖教授平生第一次當上墾荒者,他說:“你面前是一片棕櫚林,無路、無水、無電,一開始,你根本不知道該咋辦! ”
施工單位一進場就說:“業主,我沒有路啊,你給我指路啊!”張建霖說,我們是從外面拉自來水,用柴油發電機自己發電。
難題3 語言 中英文馬來語一起上
施工隊伍就是一個“小聯合國”,有中國大陸走出去的建筑公司,也有當地人,他們自創了溝通方式——中英文馬來語混合使用。中國師傅說,我們要抹灰,就說“瑪莎”,他們就知道是抹灰;壘磚砌磚就喊“拉快兒”,抹灰干了如果缺水,就喊:來點“water(水)”!他們都懂。
難題4 政策 熱線直通對華特使
如果只有語言障礙,那就好辦了,建設者們還要迎接當地嚴格的勞工制度、行政審批程序手續等意想不到的挑戰。
所幸的是,王瑞芳有“通天”本事——遇到困難,他可以直撥黃家定電話,黃家定現在還擔任馬來西亞首相對華特使,而且,“中馬領導人會談,一般都會談到廈大分校”。這給王瑞芳他們帶來不少方便。
【聲音】
中國政府支持更多中國學生前來馬來西亞的廈門大學分校就讀。他以當年鄭和七下西洋推動和平的例子說,這些學生將依循當年鄭和的傳統。
——去年11月,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馬來西亞,廈大馬來西亞分校被頻頻提起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建立,對馬中關系是一項非常有歷史意義的進程,這是中國政府首次批準該國大學在海外設立分校。
——馬來西亞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布
“一帶一路”人才的培養也可以在國內培養,然后送到國外去,但是,這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在跨文化當中,在相互的欣賞學習、生活當中來了解當地文化,建立同學間的情誼,那么將來不管干什么事情,一定會有一個更好的合作交流效果。我們現在就有這么一個地方,還有一群來自不同的國家青年人,他們將來一定能夠成為“一帶一路”所需的人才。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校長王瑞芳充滿了使命感
【花絮】
馬來西亞首富
捐樓冠名“百姓”
九旬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捐1億馬幣(1馬幣約合1.6元人民幣,下同),用于廈大馬來西亞校區主樓——圖書館大樓的建設。
廈大校方說,郭鶴年為人低調,囑咐不要用自己名字,也不要用家人名字,就以“百姓”命名。
郭鶴年祖籍福州,擁有“亞洲糖王”、“酒店大王”、“傳媒大王”等諸多稱號。
【名片】
廈大馬來西亞分校
位于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占地90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約47萬平方米,規劃總投資約13億馬幣。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積26萬平方米,共13棟大樓,投資約8億馬幣,于2014年10月17日正式開工建設,預期主體工程今年9月竣工。廈大馬校的建筑風格仍然沿用校本部的嘉庚風格,也有芙蓉湖。
分校已經在今年2月開學,預期2022年學生規模將達到5000人,最終學生規模將達1萬人。生源將主要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和東盟各國。
本版文/本報記者 佘崢 通訊員 李靜
本版圖/廈門大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