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閱讀 選擇傳統書籍略多于電子設備
第十四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有數字化閱讀行為的成年人中近九成為49周歲以下人群,紙質讀物閱讀仍是五成以上國民傾向的閱讀方式。對于同樣內容的紙質版和電子版圖書,在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者中,有51.2%的人更傾向于購買電子版。
而在同樣問題的調查中,記者發現,有超過六成的大學生表示深度讀書還是選擇紙質書籍。雖然“玩手機”的時間不少,但是說到書籍的閱讀,選擇電子閱讀器的同學約為四成,其中選擇kindle這樣的閱讀感覺接近紙書的閱讀設備的同學不少。劉伊希說:“每次寒暑假,必定要在學校圖書館借書,也是嚴肅讀物越要選擇紙質書,因為閱讀紙質書籍比較容易 逼迫 自己專心,而其他的閱讀也是在kindle上讀起來更好,類似于ipad的熒光屏幕容易分心,而且眼睛也容易累。”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研二的邱林,他說:“電子閱讀設備便捷,在哪里都可以打開來看;但是紙質書籍是有儀式感的東西,在嘈雜的環境里,有點深度的書就不大能讀進去。” 各高校的調研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平均每天課余閱讀時間為1至3小時,一半左右的學生選擇利用零散、碎片時間讀書,且閱讀電子書多于紙質書。
大學期間養成正確的讀書觀最重要
記者收集了長安大學等幾所高校統計的借閱數據,發現除專業書籍外,文學類、哲學類圖書的借閱率最高。如各校2016年度本科生借閱率排名前10的圖書有《夢的解析》《圍城》《紅樓夢》《平凡的世界》《雷雨》等。
經典讀物借閱量不低,那么閱讀效果如何?以閱讀難度較大的中國四大名著為例,調查發現,超過六成的大學生表示都讀過四大名著,但是真正完全讀完原著的不超過三成,大學生有的選擇影視作品,有的閱讀簡本。一位中文專業學生有些不好意思地表示:“四大名著里,我完整讀完的只有兩本,其他兩本嘗試過多次,發現確實很難堅持讀下去。” 對此,中文專業輔導員王老師表示遺憾;在她看來,中國古典文化只能從影視作品中獲取相關知識是比較遺憾的事情。但是她也表示,在如今快節奏、碎片化的環境里,不僅要閱讀經典,還要利用好新媒體、自媒體進行閱讀和學習。
在大學圖書館工作的劉老師看來,為了“休閑”或是為了“應試”而閱讀都有些偏頗,但是總體來說都是為了獲得新知識;大學期間,同學們要努力養成自己的讀書觀,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樣的習慣才是能夠終身受益的。
(原標題:大學生古典名著閱讀完成率較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