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就帶學生唱唱歌
北青報:你們村子里還有其他學校嗎?
徐澤峰:這里6個自然村,只有這一個小學,也沒有初中,初中到縣里去上。教書的只有我一個人,既當老師又當校長。
北青報:除了語文、數學課之外,其他課程比如音樂、美術、體育都是你自己來教?
徐澤峰:對,這些都教,音樂課上的話我不會五線譜,就是教唱歌。美術課一般是畫個簡筆畫。
北青報:什么時候開始只剩一個學生的?
徐澤峰:去年還有4個學生的,今年就只剩佳淇一個人了。佳淇還在這里上學是因為家里太窮了,在鎮里上學雖說可以享受“兩免一補”,但來回的車費沒有人給免,車費一周來回就得100元錢,一個月就得400元錢。他和爺爺一塊生活,家里負擔不了。
北青報:只有一個學生,也會按照正常進度來教學,比如布置作業、考試等等?
徐澤峰:對,作業該批改就批改。期末考試到別的小學參加,也是讓他和其他同學比較比較,看看自己在全鄉的名次。
北青報:沒有同學,徐佳淇會不會覺得很孤單?
徐澤峰:佳淇自己一個人上下課,自己一個人踢足球,偶爾會上校外溜達溜達,我有時候看他枯燥了,就帶他去山上聽鳥叫散散心。但他年級小,愛玩,經常給他講道理,但聽不到心里去。
三十多年學生持續減少
北青報: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到這里教書的?
徐澤峰:從1982年開始一直教到現在,一開始是教小學數學。1985年,這個學校開始有初中了,但是從上邊調不來教師,只有號召本村初高中畢業生參加招教考試,我參加了那個考試,之后開始教初中。
北青報:你為什么想在村里做老師?
徐澤峰:我父親也是個教師,是我所在學校的校長,以前還被評為過“全國優秀教師”,我高中畢業后沒考上大學,正好當時村里的學校缺老師,村支書和我父親商量后就讓我來教學了。剛進學校有一百零幾個學生,1986年、1987年的時候有90多個學生,1997年我擔任學校負責人時,只有70多個學生了。
北青報:學生數量減少是因為輟學或者轉學嗎?
徐澤峰:不是。主要原因還是村里太窮,年輕人到了婚齡后,都到外面生活,沒人愿意在村里。人口少了,學生自然就少,現在村里只剩下一些老人,沒有年輕人了。
北青報:學生持續減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徐澤峰:大概在2000年之后,村里人能顧上溫飽后,慢慢不愿意在村里呆了。
北青報:你說你勸徐佳淇到外面上學,他自己怎么想?
徐澤峰:佳淇當然想去外邊的學校上學了,起碼學習氣氛好,小伙伴也多,但是他爺爺不讓他去,家里困難,去不起。因為我教過初中,佳淇爺爺打算讓我教他到初中畢業,初中畢業再讓他去打工。我對他爺爺說,你這想法不現實,我就能教到六年級,初中課程那么多,一個人沒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