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歡喜團
四川成都一帶有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至“歡喜庵”一路擺賣。清人《綿城竹枝詞》有詩云:“‘歡喜庵’前歡喜團,春郊買食百憂寬。村醪戲比金生麗,偏有多人醉腳盆。”
16、烏稔(rěn)飯
另外,關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并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17、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風俗。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18、粽子
最初吃粽子不是端午,而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到現在,塘棲、長興、吳江一帶仍盛行清明吃粽子的風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F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