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落實垃圾分類,垃圾桶肯定少不了。然而,廣州市白云區卻有一所學校,校道兩邊一個垃圾桶都沒有,整個校園干凈整潔。原來,該校所有學生均自備垃圾袋,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記者日前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實驗中學了解到,幾年前該校就開始探索,如今建立起校園垃圾分類“自點頭”管理模式,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教育,做到教育常態化,分類常識化。
各班可回收垃圾定期賣
早在2014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實驗中學就提出建設美麗校園,逐步減少校內垃圾桶,養成學生講衛生的文明好習慣。幾年下來,該校摸索創新建立了垃圾分類“自點頭”管理模式,具體就是“自覺備好袋(紙袋或塑料袋),黨政要帶頭,平時分好類,定時定點投”。
“自”是指學生自主管理。學生自備垃圾袋,自己產生的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放在垃圾袋,課后定時投放到指定的垃圾回收點。不僅做到垃圾分類,也養成學生盡量少產生垃圾的習慣。
“點”是指定點管理。在各班設置可回收垃圾桶,分類存放可回收垃圾,定期賣給垃圾回收站,所得作為班費。這樣一方面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節約意識,還促使學生自覺進行垃圾分類。全校設置3個垃圾集中收集點,垃圾集中收集點有垃圾分類提示牌、分類垃圾桶。
“頭”則是黨政帶頭管理,引領垃圾分類工作。該校黨政領導成立了垃圾分類領導小組及垃圾分類工作小組,制定了相關制度,使學校垃圾分類工作做到專人負責、落實到人、有章可循。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實驗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閔家順介紹,減少校內垃圾桶的設置,目的是讓學生自覺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衛生習慣,實現校園垃圾減量化,提高學生垃圾資源化、無害化意識。
利用一切形式密集宣傳
記者了解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實驗中學把學生的衛生習慣、垃圾分類的意識等看作其重要素質,爭取做到教育常態化,分類常識化。
閔家順表示,雖然學校地處農村,學生也主要來自農村,但學校是育人的場所,必須從小培養學生的衛生習慣,“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起碼的禮儀。
據介紹,該校利用國旗下講話、課間集會、級長會議、班主任會議、主題班會等會議,以及廣播、櫥窗、黑板報、手抄報、校園網絡、《給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廣泛開展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和倡導工作,闡明垃圾對社會生活的危害,宣傳垃圾分類內容、意義,呼吁學生積極參與。同時,教會學生垃圾分類知識,使垃圾分類逐漸成為他們的自覺和習慣性行為,養成健康文明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等。
此外,該校還成立了垃圾分類宣傳志愿者隊伍,加強垃圾分類常識宣講,督促師生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并結合《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開展垃圾分類知識競賽,提高了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和能力。(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湯南 通訊員方洽旋、鄭久華、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