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偌大的報告廳里,一位白發老先生緩緩登臺,面向200多張略顯稚嫩的面龐,彎腰鞠躬。掌聲響起,一堂課開始了。
老先生名叫張祖勛,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課程名為“測繪學概論”,是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歷屆本科新生的基礎課。這門課始自1997年9月,目前授課團隊由6位院士、4位教授擔綱。
在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這些學術“大咖”22年來潛心教書育人。從新中國測繪學的歷史到引領學科發展的名師故事,從一個個現實應用場景到面向未來的科研前沿,他們不僅悉心講授專業知識,還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傳承堅韌的科學精神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這門課程所踐行的,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師的殷切期望:“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做學生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學生奉獻祖國的引路人”。
美麗的珞珈山下,武漢大學測繪學院一屆又一屆青年學子,以這門基礎課為起點,書寫無愧時代的青春之歌。
緣起
“最早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是挽留想轉專業的學生”
軍訓還沒結束,張鎮驛就和幾個同學“密謀”轉專業——他們剛考進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時,以為測繪既枯燥又難學,不是在路面上布置一個又一個的水準點,就是扛著水準儀,頂著大太陽在野外搞測量。
“測繪學概論”第一堂課上下來,張鎮驛就改變了主意。
“測繪是什么?測天繪地!”寧津生院士的開場白簡短有力。“寧院士從測繪學是什么講起,一直延展到測繪在海陸空領域的廣泛應用和發展前景。”一節課下來,張鎮驛若有所悟,“原來,衛星導航、全息影像這些高大上的科技應用,都離不開測繪這個‘土專業’。”
如今,張鎮驛不僅沒轉專業,還因成績優秀獲得保送研究生資格,成為測繪學院導航工程專業的一名碩士研究生。
“當時新入學的本科生里,十個有八個第一志愿報的不是測繪專業,其中又有兩三個強烈要求轉專業。”寧津生掰著指頭數,“最早開設這門課的初衷,是挽留想轉專業的學生。”
當時,寧津生任校長的武漢測繪科技大學還未并入武漢大學,測繪專業是學校的王牌專業,但并不受考生熱捧。本世紀初,原武漢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等四校合并組建新武漢大學,武漢大學測繪學院成立,情況依然沒有改觀。學院黨委副書記王中全說:“雖然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在教育部歷次學科評估中穩居第一,但高考第一志愿報考率往往不足半數。”
不受考生熱捧,有外因,測繪學科及行業長期不為普通人知曉;也有內因,上世紀90年代,測繪學科正處于發展轉型期,以往的課程設置和教材嚴重落后于學科發展,迫切需要教學改革。
1996年,寧津生提議由校內幾位院士一起為大一新生開一門基礎課,講清楚測繪遙感對國家發展的意義、學科前景和未來出路。1997年9月,“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22年來,寧津生、李德仁、陳俊勇、劉經南、張祖勛、龔健雅6位院士先后加入教學團隊。今年,已經87歲高齡的寧津生因身體狀況欠佳,將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博士生、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副校長李建成手中。
“這門課猶如為測繪學這片‘景區’繪制了一份導游手冊,讓新生暢游其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李建成說。
聊起“院士課”,測繪工程專業大四學生劉美琴感慨:“你所用教材的編寫者就站在講臺前給你講課,享受這種待遇的本科生,放眼全國也不多吧?”
絕活
“聽課就像‘追劇’,聽完一節想聽下節”
張鎮驛還記得第一次聽劉經南院士講課時的情景——
“測繪的本質就是研究時空問題,你從哪里來?你要干什么?要到哪里去?這既是哲學家問的問題,也是保安問的問題。”學生哄堂大笑,誰知劉經南繼而正色道,“這同樣也是導航研究的問題。”
整整3個小時,劉經南從我國衛星測量發展史,講到人類的定位基因,又講到北斗精確測量,越講越精神。張鎮驛聽得過癮,“以前感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遙不可及,哪會想到現在面對面的就是研究北斗系統的科學家,遙不可及的知識頓時變得親切易懂。”
院士講基礎課,魅力不一般。為讓學生愛聽、聽得進去,院士們認真備課,不敢懈怠。
一本《測繪學概論》教材,院士們每隔一段時間便要一起商討修訂。目前這本書已再版3次,成為150多所高校的專業基礎課本。每年開學前院士們都會重新備課,將新理論、新技術及各自參與的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最新進展充實到教學內容中,讓新生一入門就得以一窺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發展前景。
“一到開學時間,我的精神就緊張起來。”每年秋季學期開課前,龔健雅都要組織新生座談交流,力求在課堂上用有意思的理論熱點、技術應用回答同學們的種種疑惑。
院士講課,課上有“絕活”。院士們不照本宣科,而是變著法地講好測繪故事。
張祖勛的課就很“好玩”:為讓學生感知攝影測量,他把自己拍攝的張家界風光照帶到課堂上,辦了個小型“攝影展”;現代測繪技術發展迅猛,他把無人機帶進教室,邊演示邊講解。還有一次,他把學生拉到室外,現場演示低空無人飛艇的操作……“我常常會搞一些出其不意的動作,讓學生能夠聽得懂、聽得進去。”
雖已年逾八十,寧津生卻是位時尚達人,年輕人愛玩的手機應用他都玩得轉。前些年,他還在教學一線用電子潮品演繹測繪科學,用網絡新媒體與學生進行課上學習、課后互動。
李德仁最會“賣關子”,調動學生情緒,啟發創新思維:把攝像機放到飛機上進行測量,會出現什么問題?如果放到衛星上呢?隨著提問漸次深入,課堂上不時有人“交頭接耳”。見課堂氛圍活躍起來,李德仁順勢引入講課重點,“學問就藏在我們今天的講授里,請看攝影測量……”
這樣的上課方式,在校園里“圈粉”無數。如今,“院士課”堂堂爆滿,選課和旁聽的學生已擴大到校外,上課需動用全校最大的教室。要求轉專業的學生也少了,每年還有一些其他專業的學生主動申請轉入測繪專業。張鎮驛笑言:“聽課就像‘追劇’,聽完一節想聽下節。”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