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胡老師,還有哥哥姐姐們,謝謝!你們的好意都收到了,你就像我夢中的花兒和精靈一樣美。”
“以后我要好好學習,將來去寧波找你!”
6月7日,一個從甘肅寄來的包裹送到了寧波大學胡靜力老師的手上。
打開一看,里面是60多封十分可愛的“表白信”,寫信的都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嚇溝小學的孩子們。除了這些信件,還有一大包當地的特產——油香饃饃。
當晚回家,胡老師一口氣把60多封信讀完。
“孩子們稚嫩的表達卻飽含真情。這樣的驚喜和感動,永生難忘。”胡靜力在朋友圈寫道。
表白信很甜
油香饃饃真香
6月7日中午,一名快遞員打電話給胡靜力,通知他去取包裹。胡老師一時有些納悶,自己明明沒購物,哪來的快件?恰巧手頭有事需要及時處理,胡靜力便讓快遞員將包裹放在了菜鳥驛站。
直到晚上,胡靜力才想起這事,便來到學校的菜鳥驛站,取回了包裹,一看寄件地址,來自甘肅康樂縣。胡老師頓時明白了怎么回事。他當即打開包裹,里面全是孩子們寫來的信和一大袋油香饃饃。
這些“表白信”都寫在了作業紙、彩色卡紙上,有的孩子還特意畫上了愛心、樹葉表達自己的心意。
比如,馬瑞欣小朋友在一張方格作業紙上寫道,“謝謝胡老師上次給我們發的書包,這次又給我們發了本子。感謝老師、哥哥、姐姐們,你拿到的是我給你的饃饃,這是我的一點心意”。在有些稚嫩的文字下面,馬同學還用水彩畫了一棵向日葵。
帶著滿滿的感動,胡靜力把這些包裹帶回家,一口氣把孩子們的表白信和心愿卡都讀完了。對于隨信寄來的食物,胡老師嘗了一個,特別酥脆。
“剩余的我舍不得吃,把他們分成十五六份,第二天拿到學校,分給了一部分愛心捐助者。”胡老師告訴錢報記者,關于油香饃饃,他還特意去網上查詢了一下,發現這是當地人最常吃也是最能代表心意的食物。以前逢年過節,才會有油香饃饃的身影,如今油香饃饃已經成為早餐食品,直接醒好面就炸,作為主食。
一堂課《我和我的祖國》
跨越了2100公里的緣分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與寧波距離2100多公里。當地的孩子們,是如何與寧波這座愛心城市結緣的呢?
回憶起那段經歷,胡靜力老師認為其實自己做得并不夠。
30歲出頭的胡靜力,是寧波大學“新長城”自強社(一個大學生公益組織)的指導老師。去年12月,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組織的一次活動中,胡靜力帶著自強社的學生趙維蓮來到甘肅省康樂縣,將自強社志愿者們上街籌到的10萬元善款所購買的愛心物資發放給當地山區的孩子們。
僅僅一天的活動中,胡靜力與趙維蓮分別來到當地的山區小學塄干小學和嚇溝小學進行調研并見證愛心物資(主要為文具)的發放。
在塄干小學,胡老師還給同學們上了一堂課《我和我的祖國》。他告訴孩子們,祖國的領土有多遼闊,康樂到寧波有多遠。
“那些孩子特別靦腆,但我與他們混熟以后,他們又是十分熱情。離別時,依依不舍。”胡老師說。
因為時間有限,胡老師當時并沒有去嚇溝小學,但通過自己的學生趙維蓮以及嚇溝小學的老師,胡靜力大致了解了那所學校的基本情況。
胡靜力告訴錢報記者,兩所小學情況差不多,都地處偏遠山區,當地經濟水平較低,教育資源比較匱乏,大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從物資上來說,他們最缺的就是課外讀物和過冬的衣物。
回到寧波后,胡老師立即在朋友圈發了一則募捐信息。把他所看到的情況,告知了朋友圈里的1000多名好友,“不要錢,只要課外讀物和過冬的衣物。”
“沒想到反響非常大。”胡靜力說,僅僅10天時間,他就募到了280余冊圖書和150件衣物。今年1月3日,胡老師就和學生們把這些書和衣物清點打包好郵寄了過去。
“所有圖書都寄給了塄干小學的244名孩子,衣物則寄到了嚇溝小學。”胡靜力說。當地老師拍了很多照片發給他,尤其是一盒城里孩子最常見的拼圖玩具,孩子們玩得可起勁了。
朋友圈的愛心接龍一直在繼續,可是后來疫情來了,只得中斷。
饃饃都是孩子們帶來的
每人從家里帶兩三個
直到今年5月初,第二批捐助物資終于可以郵寄了。
這一次,一共有1053本愛心圖書寄往上述兩所小學。捐助者大都來自寧波大學及各下屬單位的老師們,還有當地街道和社區的市民。
“我的朋友圈里,很多好友都奉獻了愛心。”胡老師告訴錢報記者,有位市民李女士連續捐獻了兩次書籍,加起來有100多本。另外還有一位小學教師,特地郵遞過來課外讀物,也是捐獻了兩次。這些都令他特別感動。
錢報記者聯系上了嚇溝小學的三年級班主任馬小玲老師。
馬老師說,最新一批圖書是5月30日收到的,目前還沒有發到學生手上。
據馬老師介紹,嚇溝小學設有6個年級,共有學生152名,教師16名。目前學校在改建,五六年級的孩子在戶外上課,另外四個年級的孩子還在原來的瓦房教室上課。
“這些饃饃都是孩子們從家里帶來的,每個人兩三個。”馬老師說,這些信件和愛心卡也是孩子們自發寫的。郵寄那天,老師專門去了趟10公里外的縣城,一開始快遞公司都不給寄,怕饃饃途中壞了,最后順豐快遞接下了這個單子。
“真的很感謝胡老師,還有寧波的愛心人士。”馬老師說。(本報記者 唐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