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北京大學舉辦2020年畢業典禮。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在致辭中表示,青年一代的理想、本領和擔當,就是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他衷心祝愿同學們,在新的征程中,激揚青春,勇做走在新時代前面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們正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之中。有些變化可以預知,有的則突如其來。這次疫情對個人、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都是巨大的考驗。”郝平表示,“作為一所具有光榮傳統的學校,北大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學們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上千名北大醫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奮戰在抗疫的不同崗位上。留在學校和分散在各地的同學們,以志愿服務等各種方式支持防疫抗疫工作。大家克服了在線上課、在家學習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順利完成了學業,收獲了新的成長。
對于即將踏上新征程的畢業生們,郝平也從四個方面表達了自己的希望:
一是明德勵志、愛國奉獻。同學們要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這是大德,養大德者方可成大業。老校長馬寅初曾說過:“所謂北大主義者,即犧牲主義也。服務于國家社會,不顧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郝平表示,同學們要傳承好北大“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為人民幸福、社會進步和民族復興而奮斗。
二是心存憂患、直面挑戰。憂患意識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從“救亡圖存”到“剛毅堅卓”,從“團結起來、振興中華”再到“萬眾一心、抗擊疫情”,北大人把憂國憂民的濃厚情懷,化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成為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未來人生路上,我們還會遇到許多未知的風險和考驗。只有常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憂以天下,才能做到未雨綢繆,應對各種挑戰。”郝平說。
三是勤學深思、銳意創新。“這次疫情危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研究要始終緊緊圍繞解決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問題而展開。新一輪科技革命將進一步推動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常為新’是北大人的精神財富,前瞻眼光和創新思維,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敢為天下先’的魄力,是同學們打開未來大門的鑰匙。”郝平表示,希望大家向前輩們學習,腳踏實地,銳意進取,把學習和創新作為畢生的追求。
四是開放包容、交流互鑒。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大學是增進人類文明、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我們相信,疫情終將過去,人類社會的緊密連結不會被病毒所瓦解。同學們無論身在何方,都要堅持文化自信,都要有擁抱世界的情懷和格局,當好文明交流的使者,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