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三屆大藝展中,福建師大屆屆出精品。本屆展演賽制改變,在各高校選送的節目數量相對均等的情況下,一所非藝術類綜合性院校還能創造歷史最佳,校長王長平對此很是自豪:“這是因為我們的藝術教育接地氣,真正做到了藝術養心,文化育人。”
作品走心,合力原創
“我們的表演剛一結束,導演就要求我們改簽車票。他說節目太棒了,要我們留下來上閉幕式晚會。”舞蹈《南下南下》的指導教師、福建師大音樂學院的陳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激動不已,“孩子們來自體育科學院、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全部是非科班出身。”
賽場上,《南下南下》的藝術張力和感染力讓評委動容。而在舞蹈隊隊長高演看來,“舞蹈首先震撼的是我們”。因為,它是師生們共同的創造。
“舞蹈改編自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隨軍服務團(又稱南下服務團)的革命戰斗經歷。原始素材就是我校近百名學生集體采寫的。”據該校團委書記陳志勇介紹,2013年暑假,為紀念南下服務團入閩65周年,社會歷史學院、文學院等4個學院組織學生組成志愿團隊,實地采訪當年的服務團成員,最終整理形成了20多萬字的文字記錄。
去年初,陳雯從校團委接過這批珍貴的歷史記錄。“一整個春節,我都沉浸在那段歷史中。創作的沖動讓我立刻決定邀請學院的李向京老師配樂。”35名上場演員,是陳雯的團隊從3000多名學生中一個個挑出來的。
作為《南下南下》的女主角,健美操專業大四學生吳愛英坦言,這一年的排練近乎“魔鬼”。高演說,最長的排練記錄是13個小時。演員中有不少大四學生,他們忙于考研、求職和畢業論文,但每周兩次的排練沒有人落下。說話細聲細氣的陳雯排練中卻非常嚴苛,“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點一滴地摳。只要一處情緒不到位,就一遍遍地重來”。
于是,和精神的洗禮比起來,身體的苦累已不足懼。吳愛英盼望著下一次表演的機會,她和小伙伴們在這一年的“戰斗”中漸漸開始理解信仰的力量。陳雯則覺得,排練就是一次走心的過程,“孩子們從劇情中反思自己,一年下來都成熟了很多”。
藝術養心,文化育人
陳雯憑借《南下南下》拿到優秀創作獎,同樣拿到這一重量級獎項的還有器樂合奏《南音詩話》。它在藝術展演的器樂專場研討會上是唯一得到專家好評的節目。著名指揮家卞祖善說:“南音號稱音樂活化石,通過混合編制,用南音琵琶、四寶、南音吟唱和小提琴、大提琴、長笛、單簧管這樣一種八重奏的形式展現,非常有創新意義。”
指導教師林忠東透露,每年福建師大都會從福建本土文化和傳統文化中汲取藝術的靈感,這樣的尊重和傳承源于精品意識。此次報送的19個參賽作品,都是從各院系“海選”出來的。教育學院的鄭寧拿到了攝影甲組的一等獎,她是一名校園攝影達人;生命科學學院的莊桂拿到了我省僅有的兩個征文獎之一……學生亮出的絕活,充分演繹著“跨界”的神奇。“扎實的‘群眾基礎’,讓我們能拿出過硬的作品。”福建師大黨委副書記葉燊說。
現在,圍繞“三節三月三季”的校園文化主題,福建師大已經形成了覆蓋全學年、活動多樣性、參與范圍廣的校園文化系列活動。2003年新校區初創,最先配備完善的是文體場館。除了音樂學院的專業音樂廳,學校還有青春劇場、學生社團之家、圖書館報告廳和戶外舞臺,學生隨時可申請使用。“場地幾乎沒有閑著的時候。”葉燊說。
除了硬件投入,校黨委書記黃漢升提出,高水平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還要在制度和經費上做好保障,制定好政策,營造好氛圍。學校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緊密結合,藝術類學生通過“個人音樂會”、“藝術作品展”等藝術實踐形式進行全校展演,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還能作為專業教學評價的考核依據。學校制定的《素質拓展學分認定實施方案》也將學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情況列入綜合評定。
“優質的藝術教育是扎根民間,深植校園的。”黃漢升表示,“縱觀世界一流大學,他們的校園文化都有獨到之處。我們堅信,大學不僅要給予知識的傳授,更要進行文化藝術的滋養。我們的大學正在因藝術而精彩。”(記者 張穎 楊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