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午,福建工程學院第八屆結構設計大賽火熱開賽,吸引了70組隊伍、200多名同學參賽。
大賽從早上8點持續到下午5點。此次大賽的賽題是設計、制作木質多層房屋結構并完成加載試驗。根據比賽規定,競賽模型須采用桐木制作,具體結構形式不限,模型必修4個樓層,總高度為1000mm。完成作品后,由組員通過螺栓、熱熔膠槍及木質底板固定于震動裝置上,并自行在每層添加承重塊,最后,由組長拋硬幣決定測試方向,分別進行三級加載測試,并保證模型不倒塌才能作為有效作品。
評委老師點評作品。
“十、九、八、七……”隨著同學的叫喊聲,只見一座負有重物的“摩天大樓”隨著震動裝置劇烈地晃動而左右搖擺,原來這是海峽工土木學院的三位同學胡家偉、陳海鑫、胡竟宇正在進行模型試驗,這個模型因質量僅為103g,是全場最輕的模型而備受同學們的關注。雖然這個木質模型看似弱不禁風,卻奇跡般地經受住了三級的加載測試。
記者從現場看到,各組參賽作品造型各異,有采用穩定性較好的傳統塔狀造型作品,也有正方體型、四棱柱型等特殊造型的作品。
參賽選手正在準備進行加載測試。
據主辦方介紹,結構大賽將依據材料重量、外形整體美觀、模型創意以及抗震能力四個方面對參賽選手的作品進行打分,其中抗震能力尤為關鍵。然而,眾多參賽作品在加載實驗中紛紛倒塌,幸存者寥寥無幾,很多觀眾為此唏噓不已,為失敗的作品感到惋惜。其中,來自英語專業的學生雷曉楠為了完整地保留自己辛苦多日的作品,表示不愿繼續進行加載試驗。
“此次比賽采用的不是常規的靜荷載,而是使用地震波形式的動荷載,而結點的加固,模型的柔韌性及強度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專家評委付朝江表示,之所以這么多的選手失敗是其沒有將能量均勻地分散轉化,從而使一層受力加重而導致模型崩塌。
據悉,此次結構設計大賽也是福建工程學院第13屆科技節的一項子活動,與創意大賽、砌筑大賽、CAD大賽等一起構成了該校科技節的四大活動。(通訊員 郭小鋒 林雪美 陳巧釵 宋易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