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學生街是不少年輕人的“購物天堂”,商品從小吃、服飾到圖書、數碼等林林總總,攤販也是形形色色。這些攤販里80后、90后有多少?學歷如何?為何選擇在學生街創業?近日,福建師范大學的一個課題小組,以學生街為中心展開實證調查,用大數據的方式為您展示“學生街的創業者們”。
調查期間在學生街口的合影
見縫插針完成摸底走訪
2014年下半年,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曾秀惠、梁續珍、龔春霞、蘇玉瑩四名女大學生在位于大學倉山校區旁的學生街上,來來回回走了不知多少遍,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學生街攤販的數據資料,因此在展開實證調查之前,課題組首先對學生街的攤販進行數量摸底。“我們用了最笨的方法,一個一個地走訪,截至去年12月,我們計算出學生街一共1078個攤位,并將這些攤主基本信息記錄了下來。”為了順利完成調查,這些大學生采取“死纏爛打”的方式,“只要攤主一有空,我們就上去發放調查問卷并采訪攤主,在不影響生意的前提下,見縫插針地完成調查。”
“在學生街,有一個賣‘福州芋泥’的江姐。她是本地人,早期在學生街賣芋泥的就她一家,現在為了多樣化經營,她夏天賣炒冰、水果沙拉,冬天才賣芋泥。”據曾秀惠回憶,因為生意不景氣,江姐去年下半年幾乎天天閑著。“江姐只是學生街攤販的一個縮影,他們的創業經歷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學生街。”4月初,這份名為《四元一體:街角就業管理模式的有益嘗試——以福州學生街實證調查為中心》的調查報告獲得了福建師范大學第九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比賽的一等獎,即將進入省賽。
六成攤販試行創業理想
通過半年調查,大學生們對學生街的攤販有了新的認知,調查結果顯示,其中38.64%的攤販是為了賺錢謀生,61.34%的攤販是希望通過擺攤來試行自己的創業理想,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變化售賣的商品。文中提到:“特別是新生代的攤主們中,多數人將擺攤作為自己的創業試水階段,用于積累必要的創業經驗和社會閱歷。”
紙上滿是各個攤販的訪談基本信息記錄
記者在這份洋洋灑灑5萬多字的調查報告中看到,在抽樣的84名攤主中,年齡在17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有44個,占52.38%,這些年輕人又有超過61.36%的人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大學生們總結,相比傳統攤販,新生代攤主對獲得平等的職業地位、基本公共服務權等有更高的要求,此外,新生代攤主們的經營自主性強,所銷售的商品種類多樣化,經營活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變動性。比如23歲的湖南人韓先生,他通過網絡了解到福州學生街的人流量大,小吃攤很受歡迎,通過走訪,他發現學生街沒有“脆皮香蕉”這種小吃,找到商機后他開始擺攤,兩個月里,他曾一天賣出了23箱“脆皮香蕉”。在學生街,不少年輕人都通過自主擺攤,踏出自主創業的第一步。
獻計政府部門得到肯定
曾秀惠介紹,通過調查,她們提出了政府、社會、社區以及街角就業者自身的“四元一體”的管理模式。“我們建議調整公共政策,提升街角就業者的職業地位,社區建立‘街角就業服務站’,優化社區服務質量,此外,也可以建立“街角就業者成長中心”,提高自主管理參與性。”在一次小組討論中,有成員提出,應該把調查報告寄給相關部門。
在學院的幫助下,今年4月8日,課題組收到了福州倉山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倉山區市容管理局等政府部門的復函,回信中表示建立“街角就業者成長中心”的建議,既有利于提升就業者的素質,也有利于今后協調學生街就業者的工作。曾秀惠笑著說:“其實當時也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因為我們想要讓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更多人看到,產生一些影響力。”(記者 林歡歡 受訪者提供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