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絮
圖書館
從80m2
“發(fā)福”至
600m2
這個占地近600平方米的圖書館是從80平方米一步步“變”出來的——原本按照規(guī)劃,這所學校的圖書館只有一個半教室大約80平方米那么大。那么小的面積,是愛讀書的校長無法忍受的。在海滄區(qū)教育局的支持下,雙十海滄附校將三樓的四間教室打通,用做圖書館。
不過,在圖書館幸福地“發(fā)福”之后,黃馬福還不滿足,他打屋頂?shù)闹饕?mdash;—緊挨著圖書館走廊,是三樓的天臺,平時是閑置的。學校最終決定將走廊的圍欄推倒,在天臺上建起木質(zhì)地板和桌椅,將其辟為露天閱覽區(qū)。這樣一來,圖書館室內(nèi)外面積加起來猛增到600多平方米。
解密
從ipad下奪回孩子
這所學校有何高招
應該說,“孩子最想去的圖書館”誕生在雙十海滄附校,完全是可以預見的——這所學校從兩年前成立之初,就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從ipad下奪回孩子”的閱讀運動。
在這方面,校長黃馬福是“老革命”,他在調(diào)任雙十海滄附校前工作的是育才小學,他有句名言:要讓一塊地不長荒草,那么,我們只能種上莊稼。言下之意是,要讓孩子避免沉湎于ipad游戲,只有讓他早日愛上閱讀。
校門是本“書”
去年從寄宿的學校搬回新校舍,黃馬福加緊“種莊稼”的步伐——雙十海滄附校的校門,是一本翻開的書,而對著大門,則是一個三本書疊加在一起的石雕,總之,要使學生一踏進校門,就看到書、想到書。
閱讀“福袋”
在圖書館建成之前,這所學校已經(jīng)推行了系列閱讀活動。譬如說,閱讀“福袋”——借助海滄一個公益組織,學校每位學生都領到一個“福袋”,每個福袋里有兩本書、一支筆和一個讀書筆記本。
“福袋”圖書“漂流”活動是以令人眼花繚亂的數(shù)學組合形式開展的,譬如說,1號看完交流給2號。這所學校一年級學生家長黃文婷說,一年級的小孩拿到的是繪本,孩子們越看越快。現(xiàn)在,女兒所在班級的50名學生,每人都看完其他49人手上“漂流”過來的98本書,已經(jīng)進入到和其他班級交流的環(huán)節(jié)。
但是,這類“圖書漂流”并非泛泛而漂,在“福袋”到達下一個人手上前,學生們還要在所附的筆記本上寫下感言,要求不高,有時一兩句就可以。
圖書“漂流”
除了福袋,雙十海滄附校也有自己的圖書“漂流”——每位學生可以把自己看完的圖書捐給學校,換取讀書券,在學校舉行的圖書“漂流”集市,他們可以憑借讀書券換回他們喜歡的圖書,通俗地說,用圖書換圖書。
圖書“漂流”原本計劃一年舉行一次,不過,已經(jīng)看完手中圖書的學生早已經(jīng)迫不及待了,學校被迫修改規(guī)則,改為每季度“漂”一次。
閱讀考試
雙十海滄附校的每位學生,還會被要求讀100本書,其中60本是必讀,40本是推薦書目。這所學校還為此聯(lián)合一家計算機公司開發(fā)一套軟件,學生每讀完一本書,都要上機考試。這一度引起爭議,擔心它會將閱讀帶入應試教育的泥潭里。不過,學校一位叫邊佳瑩的學生證實說,試題很簡單,不需要記憶,“就是考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去看書,有沒有關注到書中的重要細節(jié)”。
黃馬福將其形容為“在線記憶”,他說,考試其實是想改變孩子走馬觀花的毛病。沒有完成讀書任務的孩子其實也不會被追責,但是,讀完書的孩子會得到一張喜報。去年,黃馬福還把看完100本書的一年級小朋友帶去大屏山玩了一趟。
黃文婷在女兒進入雙十海滄附校前,著實被學校的閱讀計劃嚇了一跳,這位母親主張孩子要有快樂童年,因此在邁入小學前,女兒沒有提前識字學算術。她昨天說,她最擔心的是:不識字的女兒如何跟得上閱讀步伐?
她很快發(fā)現(xiàn),在這所學校成功地培養(yǎng)了孩子閱讀習慣后,識字實在是小菜一碟。她說她的女兒現(xiàn)在每天睡覺前都要讀半個小時的書,否則睡不著覺,而且,這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已經(jīng)開始讀四大名著,讀沒有拼音的書。
愛讀書甚至“傳染”給了大人。黃文婷說,女兒讀書時,經(jīng)常要問東問西,她和先生不好意思抱著手機不放,也拿起書本。小女孩有時還會“刺激”爸爸:某某同學的爸爸好厲害,給他講了好多故事,懂得好多,爸爸你會嗎?
黃文婷說,丈夫被逼問得啞口無言,只得默默去看書,以維持自己在女兒心目中的高大形象。(本組文/本報記者 佘崢 本組圖/本報記者 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