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大學校長爭著和學生共進早餐、喝咖啡、談人生的時代,至少在廈門,大學校長們開始這樣做了。
這類消息在最近接踵而至:4月22日,集美大學25名學生獲邀和校長蘇文金喝咖啡;4月8日,廈門理工學院黨委書記黃如欣走進學校廣播臺和學生分享自己人生經歷;3月31日,華廈學院院長王小如和七名學生共進午餐。
過去高高在上的大學校長走到學生中間,是作秀?或是意味著大學校長親民時代的到來?
廈大“校長有約” 一約就是五年
嚴格意義上說,這不算新聞。五年前,廈大校長朱崇實已經開始和學生吃早餐,名為“傾聽·信任——校長有約”。朱崇實和學生的第一次早餐是在2010年4月3日,現在已經“約”到第27次了。扣除寒暑假,朱崇實大約兩個月和學生吃一次早餐。
廈門其他高校校長和學生“吃早餐”的高潮在最近到來,華廈學院、廈門理工學院、集大的書記校長先后和學生吃完“早餐”,當然,形式有些不同,有的是和學生吃午餐,有的是喝咖啡,黃如欣雖然沒有和學生共進早餐,但他到學校廣播電臺和學生談人生。
華廈學院版的“意見會”,校長直接要求學生提意見。
校長“親民時代” 即將到來?
從目前看,校長“早餐會”應該不是校長的“一時興起”,可以肯定的是,大學校長將會越來越多地走進學生中。
朱崇實五年間未曾中斷過“早餐約會”。集大明確向本報表示,第一次并非是最后一次。而華廈學院的“午餐會”其實已經是第二次,校方說,以后每個月院長要和學生吃兩次午餐。
高高在上的大學校長突然這么“接地氣”,的確讓一些學生欣喜。當然,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最近幾所學校書記校長“早餐會”的微信點擊率,沒有想象中的多,這也顯示校長們要取得學生的信任,還有一段路要走。
不過,越來越多的廈門的大學校長開始注重聽取學生心聲,無論是出于何種考慮,這都是一種進步。
理工學院版的“漫談會”,校長分享人生經歷。
【四所高校 各有側重】
廈大:吐槽會
誰和校長“吃早餐”?
那么,誰能和校長一起“吃早餐”。四所高校的做法也略有不同,譬如說,廈大每期的“校長有約”會事先發布公告,學生們可通過網絡報名,如果多于額定的20名,再由電腦隨機抽取。
廈大版的“吐槽會”,專門聽學生提問題。
集美大學采取的是類似的方法,而華廈學院則是系和學生會選拔的優秀學生。
集大版的“懇談會”,暢談治校方略,交流人生思考。
是真吃還是假吃?
應該說,預約和校長吃早餐的學生絕不會是為了“吃”,但無論是哪家學校的校長早餐會,都有貨真價實的“吃”。
廈大據說是采取自助餐形式,校長和學生端著盤子,先去拿些饅頭小菜之類,大家圍坐在一個大方桌,快速吃完后再談正事。
上個月底,蘇文金和25名學生則是相約在學校咖啡廳,一邊交流,一邊品嘗這所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的學生提供的手磨咖啡和自制手工糕點。
而在華廈學院,王小如是自掏腰包請7名學生吃午餐,每人15元,兩葷一素外加一杯飲料。
吃的時候聊些啥?
廈大的校長“早餐會”從一開始就不對媒體開放,從吃完早餐的學生們獲得的消息是:廈大版的“早餐會”每次都開成“吐槽會”,專門聽學生提問題的,據說有時火藥味很濃——學生提出問題,朱崇實的解釋并不能說服每一位學生。不過,校方說,這也是校長樂見其成的。
集大的“校長咖啡時間”更像是懇談會,集大官方的新聞報道說,蘇文金當天介紹了“學校內涵建設、人才培養的舉措和成績,暢談治校方略和體會,并回顧個人插隊留學、治學治教等各個階段對人生的思考和體會”。
理工學院版的“早餐會”屬于漫談式的,黃如欣在學校電臺的訪談中很誠懇地貢獻自己的人生經歷,他談到他的高考志愿是臨床醫學,但后來卻被錄取到“醫學檢驗”,一度令他極其郁悶,但是這個陰差陽錯卻讓他得以到美國留學,而如果學的臨床醫學,是不太可能有這樣的機會。
在華廈學院,王小如則是開門見山,直接要求學生提意見。
這幾所學校風格不同,但都有個共同點,大學各個部門的負責人也要“陪吃”,學生提出的問題會被當場分解給部門,以便日后答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