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所沒有上下課鈴聲,不用學教科書上的數理化,沒有應試教育束縛的“野生”學校。校名叫“善恩”。學校夠“奇葩”,在全民用慣鍵盤的時代,校長說:“若干年后,如果有一個學生不會寫毛筆字,那肯定不是從我的學校出來的、”
踢足球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運動。
“自牧”式教育:
不做一個模子出來的人
“六一”前夕,記者探訪了這所學校。
閩侯上街溪源宮村,沿著土路往深處前行,過了一座小橋,善恩學校掩映在青山翠竹間。
這個小學校,有鋪著塑膠地面的袖珍足球場,一群孩子正熱火朝天地踢球、奔跑。
校長張嘉泉2001年畢業于福建師大中文系,一年前從倉山一所學校來到這里辦學。他的辦學理念是“自牧修身”,即通過大量的活動讓學生自我建設,讓體格、性格、品格、風格自我成長,保持個性,“不做一個模子里出來的人”。
互聯網時代,學毛筆書法可以看著手機里的在線書法字典學習
孩子是學生也是老師
這個學校的學生出身迥異,一半家境殷實,一半孤苦無依,貧富差距非常明顯,但張嘉泉營造的人文氛圍淡化了家境的差別,讓孩子保持獨立的人格和尊嚴。
學校的教學方式是互教互學。學校僅60名學生,年級從幼兒園到高中,孩子們是學生也是老師,低年級的學生有特長,也可以教高年級,比如有的學生會彈鋼琴或會背古文,別的學生感興趣,就可以跟著學。學校里老師只有6人,他們“邊教學生邊打雜”。
所謂的“上課”也無需正襟危坐,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發選擇相應的技能,許多時間用于各自的邊學邊練。學生練字,大多用毛筆。教室門口,寫好的對聯疊成一摞摞,掛在一起。教室里,學生用校長提供的手機上網搜字帖,聚在課桌前臨摹。角落里,一人彈吉他,一人彈古箏,還小聲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