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教育機會不均等,不完善的勞動力市場同樣是阻礙代際流動的重要障礙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
第一,在高校畢業生中,學歷層次和專業領域都是影響畢業生初職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因素。學歷層次越高起薪越高、越容易從事管理技術類工作,相比本、專科畢業生,碩士畢業生的起薪和從事管理技術類職業的機會比率更高;相比人文社科類專業,理工類專業的起薪和從事管理技術類職業的機會比率相對更高。
第二,沒有足夠證據支持家庭背景對碩士畢業生的初職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比本科畢業生要弱。學歷層次不能調節家庭背景對畢業生初職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家庭背景對碩士畢業生的初職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和本科畢業生一樣顯著存在,并沒有降低。盡管學歷層次對代際效應的調節作用不存在,但專業領域能夠調節家庭背景對畢業生初職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在人文社科類專業,家庭背景的影響強于理工類專業。
第三,家庭背景的影響之所以在碩士畢業生中沒有弱化,可能的原因是,他們與本科畢業生一樣所面臨的勞動力市場都不是完全遵循績效主義原則。從職業分布差異和職業內起薪差異上來看,碩士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都同樣存在明顯的職業地位再生產現象,即使從事同一職業,起薪也存在明顯的家庭背景差異,家庭背景越好起薪越高。
第四,教育擴張后,不同家庭存在不同的教育策略選擇。學歷層次和專業領域都是實現代際流動的重要工具。不利家庭出身的學生可以通過追求研究生學歷、選擇理工類專業來實現向上流動,因為研究生學歷、理工類專業能夠帶來相對更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回報,理工類專業可以幫助其在求職時擺脫家庭背景的束縛。比較而言,優勢家庭并不一定非要追求更高的研究生學歷,其教育策略更加多元,如選擇專業領域時更多選擇經濟學或管理學專業、人文社科類專業,這些專業更容易在求職時發揮家庭背景的優勢。
長期以來,研究者關注教育機會不均等更多強調教育的垂直差異——學歷水平高低,而本研究的結論再次提醒我們,教育的水平差異(專業領域的差異)同樣不容忽視。專業領域和教育水平一樣是優勢家庭實現地位再生產的重要工具。在促進教育機會均等方面,除了要采取補償性原則增加對社會底層群體尤其是其中富有能力天賦個體的教育和財政支持,提高農村貧寒學生上重點大學的機會外,加強對不利家庭子女在高等教育專業選擇方面的指導同樣重要。
研究還表明,包括碩士畢業生在內的高等教育群體所面臨的勞動力市場都并非完全遵循績效原則。這告訴我們,要想更好地體現教育的價值,發揮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功能,單純把目光聚焦在教育系統內的機會分配顯然是不夠的,不完善的勞動力市場同樣是阻礙代際流動的重要障礙。因此,政府應該繼續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完善勞動力市場,強化“能力本位”原則,逐步弱化社會經濟地位的代際傳遞,使得教育等人力資本的社會經濟地位回報得以充分體現。
(楊中超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講師,岳昌君為北京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教授;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自《教育研究》,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