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創業掀起“青春風暴”,創業輔導與政策扶持需上新臺階
如何提升青年人的創業技能?如何為他們提供更多政策扶持?怎樣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圍繞青年群體創新創業的相關問題,半月談記者深入上海、北京、遼寧、湖北、安徽、吉林等地展開了調研。
創新創業掀起“青春風暴”
“哥創的不是業,是情懷。”在北京亞運村小營路一座簡陋的寫字樓二樓,“一起作業網”的創始人肖盾和他的小伙伴們正在試圖通過互聯網,顛覆中國學生寫作業的傳統模式。
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隨著國家大力鼓勵創新創業,以及青年群體創業意識的覺醒、創業觀念的轉變和創業能力的提高,走上創新創業之路的青年人正逐年增加,他們“推倒”學院墻、融匯校園內外,走向市場,迎接互聯網,打破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界限,開辟出屬于自己的舞臺。
又一次創業大潮來了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創業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密集出現的詞匯之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旋即不脛而走,成為老百姓耳熟能詳的表述。
改革開放后,我國出現過多次創業熱潮,但與以往相比,本輪創業熱潮更強調“創新”,中堅力量也由下海公務員、下崗工人等,轉換成了“涉世未深”的青年群體。
在著名社會學家、上海大學教授鄧偉志看來,青年群體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軍,具有一定必然性。以“80后”“90后”為主的青年群體,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家庭經濟環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在社會繁榮發展、思維多元的背景下,他們更追求個性化發展,許多人認為,“與其被動就業,不如自己闖出一片天空”。
智聯招聘5月12日公布的“2015年應屆畢業生求職力”調研報告顯示,大學生創業意愿較去年幾乎翻番。調查覆蓋的近59000個樣本中,選擇創業的學生比例從去年的3.2%上升到6.3%,在選擇創業的原因中,27.4%的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20.8%的表示創業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在北京中關村,青年早已成為創業主力軍。2013年,中關村示范區35歲及以下的創業者共6785人,占當年示范區創業者的五成,其中30歲以下的創業者占比達22.6%。
同時,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也迅速改變著經濟生態。當前,在醫療、教育、交通、金融等領域,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提升日益明顯。“互聯網+”的提出,更意味著互聯網創新成果將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
成長在互聯網迅猛發展年代的青年群體,對互聯網有著與生俱來的了解,依托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創業,門檻低、約束少,一個點子就可能做成一個項目,這無疑對年輕人有很強的吸引力。
國內最大餐飲O2O平臺之一“餓了么”創辦者、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張旭豪告訴記者,之所以開辦“餓了么”,涉足“送外賣”,就是自己和同學在寢室里打完游戲,沒地方叫外賣,突然間萌生了自己“干一個”的想法,團隊成員一拍即合。去年5月,“餓了么”接受大眾點評網800萬美元投資,公司估值約5億美元。
在共青團中央、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共同推出的移動應用商場里,APP數量短短幾年內就從幾千個增長到十幾萬個,內容包括網絡游戲、手機媒體、借助網絡的生活服務應用等,這些大多是青年創業者的項目。
政策好 環境優
改革的加快推進,政策措施的不斷出臺,為青年群體創新創業創造了一個更加寬松便利的社會環境。
一方面,政府不斷簡政放權,加快職能轉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說,簡政放權和商事制度改革極大地促進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業的增長非常快,今年一季度是日均一萬個。專家表示,這個快速增長的數字中,青年創業者占據了絕大部分的份額。
另一方面,國家層面連續出臺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今年初,國務院出臺一系列措施,扶持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創業孵化器,“構建面向人人的‘眾創空間’等創業服務平臺”的表述讓人眼前一亮;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促進就業鼓勵創業,隨后,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為進一步提升青年群體創新創業的意愿和技能,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還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
各地也紛紛搭建創業平臺,圍繞創業全過程,為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有針對性的支持服務,進一步點燃年輕人的創新創業激情。武漢市推出“青桐計劃”,為在校大學生或畢業5年以內的大學生創業,出臺包括場地、資金、培訓輔導等在內的10條鼓勵措施;上海市在國內較早開展“創業苗圃”建設,通過提供免費的場所、創業指導和服務,為尚未注冊公司的科技創業項目提供3至6個月的預孵化服務。
中國就業促進會副會長陳宇認為,國家推出的新一輪扶持計劃,是從戰略高度推進青年群體創新創業,為年輕人搭建了新的創業服務平臺,必將助推他們在新一波創業潮中追波逐浪,實現夢想。
我的青春我做主
“通過創業,青年人會重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張克科說,青年人創業就是“頂天立地做自己”,“頂天”是指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攻克科技上的難題,“立地”就是更好地了解社會、了解市場,“做自己”是按自己的興趣做事情,這是這一代青年人創業的特點和基礎。
“與其經受被人挑選的尷尬,不如享受自己主動選擇的瀟灑。”享趣電子商務公司創始人汪昊旻的創業初衷非常簡單。
方瀚文是汪昊旻的合伙人,大學畢業之前的半年,他投了200多份簡歷,參加了20多次面試,都以失敗告終。“從找工作到創業,我們團隊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多次‘失敗’,‘失敗’讓我們走到一起,我們為了共同的理想而打拼。為了自己的事業,苦點累點也是一種享受。”方瀚文說,通過創業,實現自身價值,是很多青年創業者的共同心聲。
“幾個人湊在一起,想通過創辦一家受人尊重的企業,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青春夢想。”如今已是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的謝應波說。
2005年左右,高端儀器、高端試劑等科研物資不少都依賴進口,不僅供貨周期長,而且價格昂貴,部分產品進口還受到限制。謝應波和團隊敏銳地發現了這一現象,并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種局面。
“國外科學服務商不乏世界500強企業,我們團隊也立志成為‘中國科學服務首席提供商’,為我們的科學家和質控人員提供一站式的實驗室產品和服務。”謝應波信心十足。如今,公司已經從起步時的10萬元資本,發展成為資產數億元的集團。
勇于嘗試、百折不撓是青年創業群體的特點之一。“想成就一番事業,就要沉得住氣、吃得了苦。”一位青年創業者的話令人欣慰,記者調查發現在很多青年創業者身上,都存有這份穩重。
第一次見到宋法亮,是在北京市知春路旁邊小巷里的一家飯館。飯店雖小,卻遠近聞名,生意很好,因為這里有機器人“服務員”。
這位1983年出生的山東小伙,如今每天和他的團隊在這家小飯館里試驗著他的機器人,這兩臺機器人可以給顧客端茶遞水、送菜送飯,萌萌的樣子深受顧客喜愛。
宋法亮押上之前創業所得的幾十萬元,和5個小伙伴組建了藍巨人機器人公司,在中關村開始了為夢想而打拼的再創業。
知春路的房租不便宜,他在一棟居民樓里租了個地下室,大約有10平方米左右。昏暗的地下室里擺著兩臺已淘汰的機器人原型,桌上、地上散落著各種電機、零件。“這里夏天很涼爽,但冬天有點冷了。不過房租便宜,而且不會噪音擾民。”他笑著告訴記者,有時忙起來不分白天黑夜,就直接吃住在地下室。
“有好幾個投資人來過,但再沒有回來過。”宋法亮并不沮喪,在他看來創新好比無盡的寂寞長跑,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時間去沉淀和得到認可。他說,創業那么美,每個有夢想的年輕人都想去試試。
創業輔導,讓夢想的種子生根發芽
創新創業之路看起來很美,卻也遍布急流險灘,充滿風險,需要各方對青年人加強扶持與輔導。隨著《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的印發,創新創業教育輔導被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我國不少高校都開設了創業輔導課程,但普遍存在師資數量不足、水平有限,課程內容單一、脫離實際等問題,制約著創業教育的發展。
事實上,提升青年群體的創業意愿、創業能力和創業質量,不僅需要高校盡責,也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等各方的投入和支持。
創業教育不給力 有事只能問百度
2013年研究生畢業后,王熙博回到家鄉長春市,注冊成立移動餐飲服務平臺“奔跑兔”。作為東北三省首個移動餐飲平臺,經過艱難打拼,公司逐漸步入了正軌。但提起創業初期的經歷,王熙博仍感嘆不已。他說自己所學的專業是新媒體與社會,對公司運營所涉及的財務、稅務、人事、法律等問題都不了解,可又不知道找誰請教。“遇到相關問題,我只能查百度、問網友,要不就千方百計托人,找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打聽。沒有受過創業教育,連基本的創業知識、公司運營知識都沒有,很長時間都上不了道。” 王熙博告訴記者。
“外事不明問百度,內事不明問知乎”是不少青年創業者共同的選擇,這折射出當前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其實早在1998年,我國就開始大力推進高校創業教育。2012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規定“創業基礎”是面向全體高校學生開展創業教育的核心課程,要納入學校教學計劃,不少于32學時、不低于2學分。但一些高校走過場、擺樣子、應付檢查、虛報數字問題嚴重。因此,這個基本要求至今仍處于“試行”狀態。
記者了解到,在許多高校,開設創業課的老師本身沒有創業經驗,只憑課本知識講創業,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一些學校嘗試邀請校外企業家擔任創業教師,但不少企業家事務繁忙,抽不出時間,一些人即便來了,也只是概略地講講創業經歷和人生感受,隨意性較大,效果不理想。
課程設置也存在問題,一些教育輔導內容與創新創業契合度不高。
在社會創業輔導方面,許多省市都建立了青年創業孵化器,為初創企業搭建成長“溫室”。但由于創辦門檻低,不少地方孵化器項目一擁而上,質量參差不齊,一些創業孵化和輔導項目設想得很好,卻難以落實。
轉變思維 激發創業意愿
對于創業教育輔導來說,如何真正激發青年群體的創新創業意愿是首要的問題。
2012年,武漢理工大學開設創業教育課程,選拔有創業激情和創業潛力的大二學生,通過選修方式,進入創業教育實驗班進行系統學習。兩年后,首批共25名學生從創業班畢業,其中18人拿到學位,3人開始創業。
對于并不算多的創業人數,班主任吳小春表示,如果一定要求學生們馬上去創業,每個學生畢業后都可以注冊公司,“但這么做沒意義,也不符合我們的初衷。”他認為,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創業者認識創業規律、培養創業意識、提升創業能力,首先應該注重的是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的培養,這種意識和精神可以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讓學生成為成功的創業者。
專家表示,創新創業教育有其特殊性,應分兩個層面展開。一是要有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創新創業意識、精神、理念培養的通識教育,二是要對有創業意愿或創業項目的青年,再開設有針對性的創業實踐課程。
而從長遠來看,進一步有效引導和培養青年群體的創新創業意愿,僅憑高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一方面,需要政府面向更廣大的青年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創業輔導。例如,青島市通過推廣“創業培訓四級課程體系”,對參訓學員進行共計224課時的6項培訓,使得青年群體創業意愿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全市青年創業率達到5.1%,超過了全國同類城市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需要企業等各方力量再添一把力,幫助青年群體實現夢想。
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郭洪認為,在創新創業熱潮之下,一些擁有眾多青年員工的大企業,依靠技術優勢和自身結構調整,激發內部年輕員工創新創業,將成為新趨勢。
事實上,這樣的變化在海爾集團已經發生。海爾集團決意“去”中間管理層,將企業變成扁平化結構,創建一個個創業團隊,直接面向用戶。在新的管理架構下,集團內部青年群體創新創業的熱情被徹底釋放。2014年前,海爾在游戲本領域是零,由三名海爾年輕員工創建的雷神在一年內做到行業第二。企業讓每個員工都成為“創客”。截至今年2月,海爾內部人員成立了212家小微公司,涉及家電、智能可穿戴設備、物流和商務等領域。
另外,海爾平臺也向外部創業人員開放,目前已誕生470個項目,匯聚1322家風投,孕育和孵化著2000多家小微企業。
全程輔導 提升創業能力
在讀大二那年,肖會坤加入了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大學生創業中心。“當時除了了解一點JAVA技術,對公司如何運營,基本一無所知。”肖會坤說,培訓期間,他虛擬創辦了“SOVO前程科技軟件公司”,有了兩年的經驗,終于在畢業時創辦了“大連前程科技有限公司”。
在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大學生創業中心,學生可以自主申請成立和運營“虛擬公司”,定期接受創業導師的培訓指導,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通過實境體驗的方式,真實、全面地了解現代企業的運作方式及工作流程。
專家表示,創業培訓輔導的目的是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近乎實戰的創業培訓,不僅能讓創業青年盡早接觸到創業的各個環節和過程,體會創業的艱辛,也能通過創業導師的指導及早發現創業過程中的問題,減少實際創業過程中的失誤。
對青年創業者而言,創立自己的公司只是開始。想點子、醞釀項目時可以天馬行空,項目落實后,就需要耐心和堅持了,要面對各種困難和問題。“創業是一個連續性過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李家華說,創業者在不同時期會遇到不同問題,要實現高質量創業,就需要為創業者提供全程指導,不斷提升其創業能力。
為有效整合輔導教育力量,武漢打破大學藩籬,建立創業青桐學院。青桐學院的特色就是采取開放式辦學,創業導師團隊全程陪伴。學院聘請了七所部屬高校的校長出任名譽院長,在國內外征聘創業名師,組建由政府機構、理論界、企業界人士構成的創業導師團。青年在創業過程中遇到難題和困惑,可以隨時尋求導師團隊的幫助。不少創業青年表示,有經驗豐富的導師團隊全程陪伴,安心了好多,這就像攀登高山手里有了助力的拐杖。
開展創業輔導教育其實就是發展支持創業的公共服務,由政府出面整合各種力量發展創業公共服務機構,提升青年創業者的創業能力和水平是不少地方探索的方向。5月4日,北京市科委向首批25家創業服務機構授予“北京市眾創空間”稱號,并宣布年內將組成“首都創業導師志愿服務團”,讓北京探索創業服務的經驗輻射到有需求的地區,帶動全國的創新創業。
相信隨著《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的落實,以及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入到輔導教育行列中來,青年人的創業之路會增添更多保障。
讓“貼在墻上”的扶持政策走下來
在創新創業年輕化浪潮下,創業成功率與政策支持密不可分。記者在多地調研了解到,雖然有越來越多青年人加入到創新創業行列中,但當前我國仍然存在著創業比例低、創業成功率低的“雙低”現象。不少青年創業者反映雖然國家近年來加大了對創新創業的扶持力度,但一些政策覆蓋面有限、可操作性不強、政出多門缺乏統籌,亟待引起重視。
扶持政策“短路”現象
長期與青年群體打交道的安徽團省委書記李紅在調研中發現,盡管近年來青年創新創業熱情不斷高漲,但總體來看,仍然存在著創業比例低、創業成功率低的“雙低”現象。李紅說,在所有社會群體中,青年的創新創業意愿最強,能力潛力也較大,更容易成長為創新型人才。但目前的“雙低”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促進青年創新創業的政策體系還不完善。
記者在多地調查發現,雖然各級政府出臺了不少支持青年創新創業的政策,但一些政策在實踐中出現了“短路”現象。
一些創業政策缺乏針對性。部分青年人反映,一些地方所謂的創新創業政策僅是簡單轉發上級相關方案,沒有科學籌劃;部分地方制訂的措施操作性和科學性不強,導致優惠政策無法落實。比如一些稅費減免政策,是比照下崗失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設立的,但不少自主創業的青年會選擇成立公司制企業,這就使其不能被納入稅收優惠扶持范圍。
一些創業政策“看得見摸不著”。以創業融資為例,目前青年創業融資仍然困難,但小額貸款等優惠政策往往門檻較高、手續繁瑣,實施效果有限。以遼寧省為例,從2009年到今年初,遼寧省大學生創業基地孵化了250多個企業,基本上沒有申請到小額貸款。雖然政府準備了5000萬元小額貼息貸款,但基本上沒貸出去。
上海市寶山區就業促進中心創業指導科科長陸佳音說,我們有一種一年期15萬元無息無抵押貸款。這種貸款是我們跟銀行和中投保簽合同,銀行出貸款,中投保出擔保基金,人社部門貼息。“因為政府部門要承擔風險,所以審批必須謹慎,創業者的創業計劃可行性要經過專家評估,還款能力也要經過財務公司審查,才能獲得貸款。”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創業政策還存在“重兩頭輕中間”的情況。項目啟動初期,資金、場地等支持較多,但在發展中期,訂單增多、資金周轉困難的時候,往往缺乏政策支持。同時一些地方的扶持政策存在“重硬件輕團隊”的現象,對硬件投入多,對員工培訓等投入少。
各自為戰 政出多門
專家表示,更好地發揮青年創新創業扶持政策的作用,還必須盡快解決政出多門、各自為戰、難成合力的問題。
記者調研發現,隨著各地越來越重視青年創新創業工作,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門紛紛出臺扶持政策,引領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以青年創業基地建設為例,就有教育、科技、婦聯、民政、團委等多個部門建設的各類“創新創業基地”“服務業創業基地”“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青年創業就業基地”等。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各部門積極扶持青年創業,有利于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創業、支持創業的氛圍。但在一些地方,由于沒有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多部門間缺乏配合,資源條塊分割,使得扶持青年創業工作沒有形成合力。人社部就業促進司的一位負責人表示,創業工作涉及的政府管理部門多,如果沒有形成合力,很難將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專家表示,管的部門太多,補貼資金就會分散,無法形成合力。不僅如此,“各自為戰”往往造成信息不暢,使得各類青年創新創業政策知曉率、覆蓋率較低。
“各個部門扶持政策非常多,但文件出臺了,在省內幾家主要媒體發完以后就沒有下文了,缺乏有針對性的宣傳和主動服務。”吉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創業課教師李北偉說。
由于政出多門,一些地方還出現了重復申請補貼的現象。在沒有建立統一項目庫的情況下,重復申請較難核查。
探索完善服務制度體系
李紅認為,當前種種政策扶持上的問題,都源自促進青年創新創業的制度體系不完善。
專家和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整合資源,將多部門的創業指導體系、創業孵化體系、項目支持體系整合起來,充分發揮現有政策資源的作用。可以建立青年創業聯席會議制度,協調整合項目、資金、孵化器等,形成“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的部門聯動局面。
在融資方面,可整合小額貸款等資源,加大創業資金的投入力度。同時,簡化政策、降低門檻,讓青年創業扶持政策“看得見摸得著”。專家建議,強化國務院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的作用,督促各部門、各級政府制定落實簡化創業手續、降低創業門檻的具體辦法,讓好政策執行到位。
李紅認為,還應考慮制定青年創業促進法,通過立法對金融支持、創業服務等給予明確的規定,依法保護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
創業潮呼喚更高創新能力
在這一輪青年創業潮中,創新能力成為決定青年人創業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然而,受諸多因素影響,目前我國青年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創新意識、創新動力有待增強。
創新已是大勢所趨
這兩年,輕型航拍設備市場需求漸大,青年人李念看準了這個機會。李念與小伙伴組成了一個創新團隊,研發出穩定、高效的無人機航拍設備。由于小巧的設備中蘊含諸多創新之處,一經推出,立即受到市場歡迎。李念還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傳媒公司,航拍業務逐漸發展壯大。樂于鉆研的李念并未停下創新的腳步。今年,他和研發團隊瞄準了車載搖臂設備。
談及創新上的成功,李念告訴記者,一方面自己高度重視專業學習,積累了大量前沿知識,另一方面善于觀察,能比較敏銳地發現商機。專業技術與商機有效對接,再瞄準國際上的主流趨勢,便形成了一座創新富礦。
“‘中國制造2025’的很多思路,源于創業者的創新與開拓,中國經濟的未來應該在這一代創業者身上。”工信部部長苗圩說,這些來自創業者的新點子、新創意將以點石成金般的神奇“魔力”,匯聚起中國經濟新一輪推動力。
如今,科技創新成為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革的強大引領,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有一個競爭對手永遠打不敗,那就是發展趨勢。”奇虎360公司董事長周鴻祎說,新技術帶來的創新正在改變世界、改變產業。
“創新是引領經濟新常態、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說,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必須找到新的增長點,創新驅動正是培育新增長點的“發動機”。
專家表示,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變化和特點,面對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目標和歷史使命,我們必須明確,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面對新一輪創新浪潮,不少青年人已經將創新作為創業的有效抓手,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記者調研發現,面對創新,部分青年人還存在準備不足和認識上有偏差等問題。
隨著近兩年“微經濟”熱度驟增,一些青年人把做微商、開微店當成了創新的代名詞。記者在部分高校、社會組織和公司走訪發現,部分青年人對于創新缺乏足夠的認識,一些人認為跟著潮流走、照著樣本做就是創新。而對于新技術研發、新產品設計、新渠道開拓等核心創新,一些受訪青年覺得太難、太“高大上”,不愿意頂著壓力和風險去嘗試。
專家表示,做微商、開微店適應社會需求,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從經濟轉型發展、年輕人建功立業的角度來說,還是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年輕人投身真正的創新創業,不辜負時代給予的大好機遇,讓青春更出彩、更閃亮。
外部環境還缺什么保障
除了心態,青年人創新還存在缺少動力、平臺和保障等難題,這與創新服務有待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不夠有很大關系。
從外部環境看,當前支持青年人創新的市場環境發育不夠,公共服務支持力度有限,青年人創新還存在不少后顧之憂。
一些接受采訪的青年創業者表示,他們對于創新的擔心較多,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萬一千辛萬苦創造的成果無處可用,一切就都成了徒勞。據了解,目前創新成果轉化確實存在不少難題,一些青年的創新成果很難獲得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支持,同時轉化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資金支持和平臺推介。
采訪中一位私營企業負責人表示,其實一些青年人的創新項目雖然不大,但有些很實用的技術和發明,現在關鍵是很多青年人不會推介自己的項目,也沒有為產品找到準確的市場定位,這就造成需求和供給無法有效對接。這位負責人認為,青年人的這些創新項目也需要投資人慧眼識珠,看到其潛力和未來。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認為,制約我國青年人創新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有待加大。目前,我國對于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正在逐漸加強,但市場上抄襲、盜版的風氣依然較盛,科技創新成果很容易就被以較低成本剽竊、盜用,這直接影響到創新者的切身利益。長此以往,高成本的創新不如低成本的復制,青年人創新的動力和激情就會被大大削減。
一些從事科技創新的青年創業者告訴記者,他們的產品獲得了業界的好評,最擔心的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因為科技類產品很容易被復制仿造。一位青年創業者告訴記者,現在維權的成本太高,那些“小偷”就知道你不可能去維權,尤其是像我們這樣剛創業的青年人,沒有那么多人力物力跟他們糾纏,一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提升創新能力還需搭建大平臺
“培養創新意識應該從娃娃抓起”,卜希霆建議,創新教育應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他表示,在小學、中學和高等教育等各個階段,都應該開展適合相應年齡段的創新教育,讓創新意識深入到青年人成長的全過程。
李念等青年創業者表示,雖然各級政府想方設法為青年人創新創業提供政策環境,但還需提高這些政策措施的針對性和便捷性,讓政策真正落地。
采訪中,不少青年創業者呼吁在社會福利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青年人創新創業構建完善的保障網絡。尤其是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他們希望有關部門能主動上門服務,提供更加專業和個性化的服務,從創新的初始階段就幫助他們筑牢知識產權保護的屏障。
同濟大學副校長鄭惠強說,在發達國家,企業和社會組織均積極參與到創新教育的前端。我國也應該鼓勵企業通過師資平臺建設、資金聯合投入、難題攻關委托、成果轉化支持等方式,參與到青年創新創業培養鏈條當中。通過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和對接合作,形成學校培養人才、企業解決難題、服務區域經濟的多贏局面。
武漢市科技局局長吳志振說,青年人創新創意點子多,但普遍資金少、人脈少、經驗少。武漢市政府推出的“青桐匯”,就是要“五位一體”,匯聚項目、匯聚資金、匯聚信息、匯聚人才、匯聚導師,既讓苦求資金支持的創新創業者和尋找優質項目的風投機構有效對接,也讓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和創業者有機會進行交流,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及時、有用的咨詢和指導。如今在武漢,一批批優秀的青年創新創業者不斷涌現出來。
這些創新創業青年表示,創新創業平臺不僅是企業的支撐,更是他們這些青年創業者的家。(參與采寫:仇逸 王瑩 楊玉華 劉碩 何悅 廖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