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克服“本領恐慌”中提升宣傳能力。宣傳思想領域的“本領恐慌”,集中表現為未做好接受技術和媒介變化的準備,導致宣傳話語權在失語或缺位中被削弱。
提高把握互聯網規律的能力。互聯網思維強調尊重用戶、尊重粉絲,提倡交流協商、公開透明、民主互動,導致人人皆可成為中心,昔日的權威和獨家話語權逐步消失。高校宣傳干部都要學網、懂網、用網,改變過去下命令、灌輸式的話語體系,在保證嚴肅性的同時又不失親和力與人性化色彩,才能贏得信息傳播的深度影響力。
提高網絡輿論的引導能力。要正視新媒體時代媒介話語權力格局的改變,了解媒體的復雜生態及其“雙刃劍”作用,要善待公眾。要致力于打通“兩個輿論場”,主動走在前面,在重大社會事件或熱點話題面前,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送到師生熟悉的新媒體陣地中,做到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巧于發聲。
提高宣傳隊伍的媒介素養。從原有居高臨下的用媒體、管媒體,轉變為對等平視的尊重新聞輿論傳播規律,實現新聞管理向治理轉型,理性疏導,以正視聽。
第三,在把握“時度效”中講好學校故事。把握高校宣傳的“時度效”,應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凸顯學校辦學特色,適應新媒體傳播規律先聲奪人,把握宣傳分寸,實現有效傳播,積極向全社會講好學校故事,才能提升學校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強化陣地意識講好學術故事。高校作為研究高深學問和意識形態建設的前沿陣地,要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理論前沿,避免形式主義,用生動事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師德典型傳播社會美德和主流價值觀,圍繞教學科研重大項目和成果進行深度報道,增強解釋話語的時事性和吸引力,做到熱點問題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敏感問題不越位。
堅持育人導向講好青春故事。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要通過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校風與教風、教師員工的言傳身教,以學生為本,把教育滲透到青年學子熟悉的網絡空間中去,以青春視角講述學子好故事,傳播學子好聲音,融入和影響青年生活,吸引和打動青年心靈,傳承和培育校園文化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