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過半,已經立秋,戶外鍛煉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家住北京市安化樓社區的林女士每周都會抽出兩個晚上去北京市匯文中學打羽毛球,看著學校空蕩蕩的操場她總覺得可惜:“如果學校操場能開放,平時周圍小區的居民就不用沿著馬路散步了。”
林女士的惋惜并非個例,操場野草縱橫、孩子無處鍛煉、居民望而興嘆的暑期也不罕見。今年2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半年過去了,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進行得如何,實踐中暴露了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
籃球愛好者在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館打籃球。鞠洋攝/光明圖片
1、校園安全是中小學的主要顧慮
籃球場寒暑假、法定節假日9:00至16:00開放。按照“首都之窗”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查詢的指示,記者找到了北京市體育館路小學。“從來沒有開放過,因為學校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除非是共建單位辦活動,別的我們都不接待。”校辦負責人說。
《意見》指出,學校室外場地設施,如操場、球場、田徑場跑道等要先行開放。但記者發現,操場開放的難度并不亞于室內場館。北京市匯文中學副校長付樹平告訴記者,選擇不開放操場是出于安全管理的考量。“中小學操場面積大,校外人員進入后,很難和學生分開。另外,像踢足球、打籃球的人,一旦發生爭端,學校也很難抽出人手去解決。室內的羽毛球館、游泳館場地固定,管理難度比較低。”
如何確保學生的安全呢?在北京市前門小學,記者看到,一道鐵絲網將教學區與操場隔開,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而北京市一七一中學的做法則是為校外的鍛煉人群單獨開辟一個小門。“每天晚上六點半以后,學校大樓的東側就封閉了,西門開辟一個專用通道。下班之后,西側的電梯只能通到八樓的體育館和負三層的游泳池,樓道全部鎖上,這樣,相對實現了校外人員的隔離。”一七一中學副校長羅紅燕說。
羅紅燕也坦言,學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并非說開就開得起來,需要一整套的制度設計和安全措施。“之前有媒體說我們附屬的青年湖校區不開放,但開放是需要一定場地條件的,尤其是小學生,在沒有防范措施的情況下,還是不建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