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自身特色對接社會新需求
師資培育是臺灣師范大學的金字招牌。盡管臺灣地區在1994年放開師資培育,師范院校師資培育的壟斷地位被終結,但臺灣師大的畢業生依舊最搶手,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等學生難以搶到他們的飯碗。臺灣師大校長張國恩認為,該校立于不敗之地的秘籍就是保持自身優勢,與時俱進,對接新需求。
在張國恩眼中,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要通過特色尋找新出路。他舉例說,近年來,由于患自閉癥、憂郁癥學生人數越來越多,臺灣地區要求中小學要配備一定數量的特殊教育輔導人員。有30年特教師資培育歷史的臺師大緊抓機遇,深耕特色專業,加快培育特教人才。目前,該校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畢業生薪資水平為全校最高。
讓傳統師范專業對接社會新需求,也是其他師范院校的改革舉措。閩南師范大學校長李進金說,為支持教育精準扶貧,培養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該校成立鄉村教師人才培養實驗班,加強鄉村教育、鄉土文化等系列特色教育。實習支教中,學生在完成課堂教學和班主任實習任務后,須協助做好當地留守兒童日常關愛教育工作,以此提升其教師職業技能和師德。
“早期的師范院校強調權威式教學方法,培育出來的教師到中小學后也是用權威的方式工作。”張國恩認為,現在強調多元發展,培養出來的教師要尊重文化、尊重學生思想、尊重學生能力。
為重新定位師資培育價值,臺灣師大成立了師資培育與就業指導處,專門推動完善教育專業課程、學科專門課程和實習制度,增進職前教師對教育工作、教育對象、教育內容的認識。同時該校還與中學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師資培用雙向互動模式。為讓學生多元發展,該校努力打造多元發展平臺,做到“周周有音樂會、天天有畫展”,鼓勵學生參加社團。由于培養學生質量高,該校學生平均薪資在前三年為全臺灣最高,占比40%的師范生同樣薪資不低。
近年來,為促進人才培養多元化,構建多領域、多類型的人才培養體系,信陽師院堅持四年一輪修訂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該校相繼實施了“2+2”師資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學術后備性人才的分類培養模式,以及“4+3+1”本碩連讀卓越教師培養模式。
“要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發展,以開放性的姿態不斷深化改革。”羅海鷗介紹說,學校力求從封閉走向開放,重視開放辦學,與臺灣十多所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從重知識走向知行合一,重視各專業實習基地建設,如今為粵西地區培養492名中小學校長、55名特級教師,成為當地基礎教育發展的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