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新教師主要從綜合性大學招收,現在不怎么招師范院校的了。”在日前召開的一次論壇上,當著信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宋爭輝的面,鄭州某中學校長說話很直接。宋爭輝急忙追問原因,得到的答復是一些師范院校畢業生相對容易困在自己學科,知識遷移能力弱于綜合性院校學生。不僅是該所中學,鄭州多所知名中小學也有這種傾向。
“一些全國知名中學近年來錄取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新教師,90%以上是綜合性大學畢業生。”經過大量定向分析后,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史靜寰得出這樣一個數據。
這種現象在杭州師范大學校長杜衛看來是有原因的,“因為一些師范院校教學方式老化,培養師資的方法相對落后”。
10月27日,第三屆京津冀學前教育類高校畢業生招聘會在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舉行,畢業生們在展示才藝。 新華社發(章朔 攝)
一些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較為單一
拿到畢業證一個多月后的8月份,張建青依然在為找工作四處奔波。他畢業于華南地區某師范院校教育技術學專業,到了7月,該專業48名學生只有28人找到工作,專業對口的僅12人。“教學能力不比非師范類院校學生突出,計算機能力卻遠遠落后于計算機系的學生。”張建青認為找工作屢屢受挫的原因,在于自己沒有核心競爭力。
在杜衛看來,新教師資格政策出臺后,教師培養更加多元開放,師范院校的競爭力開始下降。他認為,現在對教師照樣有需求,但是這個需求在發生變化。而師范院校原來是個閉環型系統,對社會的需求并不敏感。
宋爭輝同樣認為,現在一些師范院校人才培養方式較為單一。
“我國多年來一直采用相對封閉的師范教育體系培養教師,讓師范院校不太意識到教育市場已經多元化。”史靜寰說,而教育市場現在細化的程度,遠遠超過現在所教的教育基本理論、教學原理。
史靜寰認為,新課改已經敲響了警鐘,理綜文綜課程的開設,現在很多中學的做法還是“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物理教師講物理,生物教師講生物。
“中學里面一門課,大學里面一個系,有語文就有中文系,有物理就有物理系。”杜衛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師范院校的專業設置基本都是圍繞基礎教育需要,學科單一性明顯,而且師范院校里都是教最基礎和成熟的知識,只讓學生做演示性實驗,而非像綜合性大學讓學生做設計性實驗、障礙性實驗。這就導致學生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冒險精神和批判意識。
讓史靜寰感到無奈的是,一些師范院校的教師也是相對保守閉塞,“他本身不擅長的知識,也不鼓勵學生去做”。她回憶說,一位本科就讀于某師范院校的碩士曾對她說不,原因在于讓他做原來沒有做過的定量研究分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科在清華就讀的工科學生卻感覺定量分析很有趣味,躍躍欲試。
“一些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適應新時代新形勢下各級各類教育的需求,更別說引領。”在嶺南師范學院黨委書記羅海鷗看來,目前師范院校教師教育專業急需轉型發展,尋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