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的假期前時光是一段若有若無的日子。沒有正式放假,不能讓學生“放羊”,但在一些學校,這段時間教學安排還缺乏規范,缺乏引導。
“請假”,心照不宣的選擇
課程結束了,考試熬過了,假期還有那么一點點距離,最后一周的學校生活又該怎樣?
“學生按課表正常上課……嚴格管理學生考勤,無特殊情況不得請假。”每次看到學校的期末安排通知,作為小學生家長的吳蕾就知道,按課表上課肯定不現實。想想就知道老師們要改卷,要寫總結分析,估計還會有校內校外各種各樣的會,忙得不成樣子。孩子呢,更不愿意再上重復的課程。
“班上26名同學,來學校的有10名。”思思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就是寫作業,看電影;看電影,寫作業……”放假前這樣的學校生活并不能引起她和同學們的興致,還不如平常的日子有趣。這也不難理解“請假”成了一些家長、老師心照不宣的選擇。
“怎樣利用放假前的一周對學生進行教學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在一些學??赡苓€是空白。”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部長呂立杰教授認為,一些學校在實施上還缺乏規范,缺乏引導。
考試結束了,教育沒有結束
“考試過了,并不意味一切都結束了,教育還沒有結束。”在華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周彬教授看來,一方面,在理念上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有些狹隘;另一方面,對教育的豐富性、多樣化還沒有足夠的認識。
其實,周彬是心有所指。一些學生在拿到成績單后,曾意外發生了一些讓人心痛的事情。“學??煞窭眠@最后的一星期,進行一些能讓學生表達心里所思所想的安排,向同學和老師說一說、講一講他的感受、收獲、酸甜苦辣,有時間消化這一次考試,消化這一學期的生活,那么分數就不會成為壓倒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無奈,也有期待。
深圳市鹽田區樂群小學的小朋友在期待學校“和樂超市”的開張——寒假即將來臨,樂群小學的孩子們終于能用自己一學期辛勤付出賺得的“樂群銀幣”,在“和樂超市”購買自己喜歡的商品啦。
“我們這一周放假前都在做超市銷售整合課程,今年的‘和樂超市’以‘中國地域文化’為主題,每個班級選擇一個民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校長王樹宏向記者說道,比如,語文老師訓練語言表達能力,傳授銷售秘籍,教孩子們如何當一名合格的小小售貨員;數學老師讓孩子們知道做生意有哪些促銷手段,想要做好生意更要清楚成本和售價之間的關系;美術老師帶領孩子鑒賞生活中的廣告標識,告訴孩子們文字如何變成更美的藝術字,指導他們設計自己的店名標識。
“這個學期‘和樂超市’的孩子們要深入研究不同省份特色小吃、特色手工藝品、特色文化等,用一個學期積攢的‘和樂銀幣’購物。這是于銷售、語言、藝術策劃于一體的課程,孩子們喜歡!”活動結束后,王樹宏興奮地把超市開張的圖片發到朋友圈。
“學校充分利用好這段時間,這也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我們應該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呂立杰認為,在這段時間,可以由學校來組織各種綜合實踐活動,甚至打破班級界限,組織一些生活體驗類的活動,社會實踐調查和科學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