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孔子倡導的教育理念,而這一理念的真正落地,將是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得益于“大智移云”(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技術興起,傳統教育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革。
在華東師范大學近日舉行的“高校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論壇上,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通訊在報告中指出,大數據正在開啟人才培育的個性化時代。“與工業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批量化培養人才的‘蒸包子’模式已經落伍,高校的人才培養必須從‘千人一面’轉變為‘千人千面’。”
因材施教從精英教育邁入“普惠時代”
老師應該如何教導學生? 提及孔子倡導的“因材施教”理念,收錄在《論語》中的這個案例最為經典———有一次,子路和冉有問了孔子同一個問題:如果聽到一個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付諸行動嗎?但孔子的回答卻因人而異。子路性情勇敢、鹵莽,孔子讓他不要勇猛過頭而有生命危險;冉有性格謹小慎微,處處講究謙讓,孔子則鼓勵他大膽前進。
“孔子倡導的因材施教,就是希望教育者要看到不同學生間個性的差異。”王通訊說,這也是孔子身為教師的高明之處。如今,借助大數據技術,老師不僅可以獲得關于學生學習的結果性數據,比如考分;更能夠獲得過程性數據,比如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哪一步最容易出錯、有多少學生做錯等。在數據分析基礎上的精準施教,更為有的放矢。
此外,云課堂的使用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突破時空限制;云課本也開啟了“一人一課本”的全新教學體驗;云測驗則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王通訊分析,受“大智移云”影響,學校育人的成本將大大降低。“如果說,孔子時代的因材施教是一種高成本的精英教育,步入信息時代,低成本的因材施教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