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歐美國家進行了一項“什么是影響教育教學質量提高的第一位因素”的教育實驗。實驗研究時間跨度很長,參與國家眾多,研究結果表明:教育教學質量提高是受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眾多因素之中,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設施設備的更新,不是小班額化,也不是教育信息化,而是“人”的因素,即教師的素質及其專業化發展程度。
教師的專業發展歷程,一般會經歷從普通教師成長為骨干教師,再到優秀教師,進而成長為卓越教師。這一過程往往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其間,教師難免在專業成長的道路上會遭遇到來自不同方面的障礙,導致教師專業發展的阻滯,進而形成教師的職業倦怠。
每一個生命體的老化過程是自然規律,是不可違抗的;從專業發展看,一個人的“衰”化過程更多的應該是自為之事,因為它是可防的。為此,校長在教師的教育工作中,應關注他們專業成長的“防衰緩老”,幫助他們解決專業發展的“天花板”問題。
從整體看,應滿足不同層次教師專業發展提升的“優勢需要”。對于新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機制,側重崗前輪訓、上好公開課等,實現“一年入門、兩年過關、三年達標”的成長目標;對于骨干教師,可以發揮名師工作室、導師團的浸潤作用,實現導師助力和自身帶徒發展的“雙輪驅動”效能;對于優秀教師,可以依托大學資源的“高研班”破解他們在教學中的核心難點問題;對于卓越教師,則需進一步采取靈活機制,為他們著書立說、指導地區教師以及在國內、國際高端平臺的發展提供契機。
從個體看,應精準定位,開辟好教師專業發展的“第二曲線”。教師專業發展與企業發展有相似之處,也存在“第一曲線”和“第二曲線”。“第一曲線”是由于教師開始工作后的幾年中隨著教學經驗增加,教學效果明顯提升。但隨著時間推移,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會處于被動應付狀態,專業發展幾近停滯,出現了我們所說的“高原現象”。在第一條曲線下降時,要及時找出第二條成長曲線,專業即可實現可持續發展,教師的生命價值也會大大提升。
教師需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明確的專業發展定位和自我發展的內驅力。孟德斯鳩坦言:“任何別人的建議或意見都無法代替自己內心強烈的呼喚。”教師只有主動行動起來,學會適應環境,才能實現由“第一曲線”向“第二曲線”的跨越。
從團隊看,應實施“教師協同學習共同體”發展策略。“教師協同學習共同體”是以提高教師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目的,圍繞真實的教育教學實踐問題,以協同原則為指導,整合學習中各種要素進行深度學習的組織系統。例如,徐州教育通過“學講計劃”聯盟校或“學講計劃”專家團隊,建立相互交流、融合共生、互通共贏的教育研修和實踐共同體。
這種基于特定項目、以研究為驅動力、從政策與制度層面探索課程校本化改革與實施的研修實踐活動,可以推動參與學校加快改革與創新的進程,從而有效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發展,提升地區和學校的教育影響力。
(作者系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