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評學生漢字書寫危機:要守住中華文化的本來
近日來,一連串的關于“漢字書寫危機”的新聞走進了大眾視野:“學生的書法能力成為了書法教師的‘集體焦慮’。”“大學畢業生400字簡歷中,居然有24個錯別字。”“教育部和國家語委先后六次發布報告,稱學生的漢語能力、漢字書寫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
有網友將“漢字書寫危機”戲稱為“漢字失憶癥”,留言區也有不少回復稱,自己也是“漢字失憶癥”的“患者”。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互聯網空間逐漸成為“漢字失憶癥”的重災區,而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學生群體也成為該癥狀的“重度患者”。提筆忘字,漢字認得不會寫、過度依賴輸入法,都是學生群體中的常見現象。比起父母一輩人追求漢字的書寫美觀,現今不少學生對于漢字書寫的目標僅僅是“只要自己認得就行”。
其實,完全把這一現象歸罪于科技的發展,未免有失偏頗。輸入法的出現是為了提升書寫的效率,而它并沒有改變人們讀寫漢字的能力。一些人因為輸入法便捷,就不愿在漢字識記上下工夫,這是人的問題,而不是輸入法的問題。其實,忽視漢字的書寫,與其說是科技造就的,不如說是心態造就的。因為在一些人看來,漢字是一種交流代碼,能使用就可以了,不必要提出過高的要求。
但是,漢字只是代碼嗎?當然不是。
漢字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思維。漢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背后蘊含的是一種思維方式。記住一個漢字的樣子,不代表會讀這個漢字;可以讀出一個漢字,不代表會寫這個漢字。只有從字音、字形和書寫三個方面掌握了一個漢字,才能叫認得這個字。所以,認識漢字是一個由個體組建成集體的過程,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集體。
誠如語言學界的流行語,“一個人能夠掌握幾種語言,他就擁有幾種性格。”漢字的思維模式也影響著每一個識讀漢字的人。所以,不管是中國,還是“漢字文化圈”,都十分推崇集體的力量。從古至今,不管是制度還是精神,中國人都十分信奉集體。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能在兩千多年前建立起郡縣制;為什么在百家爭鳴中,我們選擇了儒家和法家。
作為漢字的繼承者,我們學習的絕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更是一種精神文化。這種精神文化會隨著學習漢字的過程,一起注入中國人的思維之中。“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漢字,毫無疑問是中華文化的“本來”。守住了漢字及其書寫能力,也就是守住了華夏兒女的身份,守住了中華文化的精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