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農村考生崔慶濤在建筑工地上收到北大錄取通知書的新聞再次刷屏,感動無數人。與此同時,也有一種質疑再次泛起:高考還能否改變命運?
在這個高等教育即將邁入普及化的時代仍然講高考改變命運是荒誕的,更不應該成為一個社會公平的度量器,我們需要“去高考難以承受之重”。
高考對于中國人太重要了,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教育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民生問題。
1977年恢復高考至今,知識改變命運,或者說高考(大學)改變命運的說法就不絕于耳。高考,承擔了中國人太多太多的重擔。
大學生是怎樣從精英跌落凡間的
高考改變命運,其實只存在于精英教育時代。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570多萬考生(實際上很多地方有預選考試,先篩掉一部分人,也就是說考生實際更多),只招收了20余萬人,我們能想象這種比例篩選出來的人的就業與發展機會。歷經10余年如此規模的演進,大學生確實是天之驕子。對于絕大多數人,高考也絕對可以改變命運,甚至是天翻地覆地改變。因為當時還處于完全的計劃經濟時代,80%以上的人仍然是農村戶口,上了大學,就注定你進入了城市,有了干部身份。那是階層的區別。
那時,對于中學的評價只有一個:升學率。
即便到了上一個適齡人口高峰的1990年,全國高校招生總量也僅有60.88萬人,其中大約40萬是專科生。如果對比今年的招生總量,當年能考上專科的,今天閉著眼睛都是211;當年能考上本科的,差不多都是985了,因為我們985高校招生總量就已經逼近20萬。在當時,大學生仍然是稀缺資源,我們的毛入學率仍然處于絕對的低位,是個位數,中國高等教育仍然是絕對的精英教育時代。直到1998年,我們全國高校招生總量也只有108萬,毛入學率仍然是個位數,高??倲祪H有1022所,其中本科院校僅有590所,中國高等教育仍然處于精英教育時代。
也就是說直到上個世紀末,大學文憑基本上就是精英的代名詞,也是很多用人單位衡量人才的尺子。即便含金量已經明顯不如上世紀80年代了,但對于多數人,一個體面的工作總是有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