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年:養成自學能力,是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區別
主題:怎樣才能學好醫學
院士名片:巴德年,免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浙江大學教授,現任浙江大學醫學院名譽院長。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2019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巴德年院士為來自巴德年醫學實驗班、醫學實驗班(5+3)、預防醫學等專業的四百多名醫學院本科新生講授“開學第一課”,這是他第15次站在這個講臺上。
巴德年:養成自學能力,是大學生和中學生的區別
中國到去年為止醫生數量已經達到了360萬人,每千人人口對應兩名醫生,健康2030計劃是要求達到3名醫生,現在看來,是可以提前達到了。當務之急是提高醫學院的教學質量。
你們現在是醫學生,但是記住,大學里學什么和將來干什么并不完全一樣。本科最重要的不是學什么專業,而是學會、悟懂、踐行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根本道理。
既然你們進了醫學院,不管什么專業,都需要知道醫學是什么。醫學集科學之真,人文之善,藝術之美,你們現在要學的正是我們已經干了幾十年的一個集真善美為一體的行當,這個行當是偉大而美好的行當,并且是全人類最受尊重,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職業之一。
“醫學不僅是關于疾病的科學,更應該是關于健康的科學”,我認為,醫學不僅防病治病,更重要的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所以學醫的不是將來專門做診斷治療,重要任務是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你們要養成人文的心,練就科學的腦,擁有正確的世界觀,還要有一雙溫暖、靈巧、勤勞的手。這就是第一堂課老師要教你們的事。
你們上大學和讀高中有什么區別?在中學,老師一定會說,你們要多考十分,就可以超過千人萬人。現在我告訴大家,上大學了,考分也有一定價值和重要性。在醫學院念書,你三分之一的知識和能力不是老師教的,而是自學來的,如果你全靠老師教,即便考了100分,真正的成績也只是60分。當醫生后,60%甚至更多的知識和技術來源于自學。所以養成自學的能力,是大學生區別于中學生的重要標志。
岑可法:青春只有一次,別搞簡單的研究
主題:能源高效清潔低碳可持續利用的新進展
院士名片:岑可法,工程熱物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教授,現任浙江大學熱能工程研究所所長。
浙江大學玉泉校區的教學影視廳門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能源工程學院的2019級研究生新生們都興奮地等待著他們的“開學第一課”,可以容納500余人的影視廳座無虛席,能源學院的本科生也帶著電腦紙筆前來,一起上這堂課。
岑可法:青春只有一次,別搞簡單的研究
中國一定要創新,才能進一步發展。同時,中國的科研創新,一定要建成完整的產業鏈,才能更好地輻射到整個國家。青春只有一次,千萬不要只搞一些表面的、簡單的研究,浙江大學的學生是要以為國家、為人民做出貢獻為志的。
傳統能源是中國能源消費的絕對主體,中國的能源現狀簡要來講是“富煤、缺油、少氣”。我們的煤資源多到居世界第一位,而油氣極少,今年約70%的油,45%的氣需要從外國進口。但同時,煤的能源效率又低于油氣。因此,中國的油氣資源亟需發展,同時需要對煤的高效清潔利用進行深入的創新性研究。
這個“能源革命”,究竟要怎么“革”?
提高產值是“能源革命”的第一步。我首先提出一個新理念,煤,不單單是能源,更是重要的資源。為什么不分級轉化煤炭呢?一來降低煤轉化的難度,二來可以實現煤炭的分質利用。我們提出了這項新技術,也得到了國家的批準,最后能同時產生電、熱、煤氣,還能產生油,這樣就是實現高產值的一種有效方法。
第二點要注意的就是環保。我們能不能研發一種綜合脫除的多功能新型催化劑?考慮用活性分子來脫污?可不可以用煙霧箱(由惰性材料制成的容器,是模擬大氣光化學反應的重要工具)來模擬大氣污染物的生成過程,設計出污染物擴散的模型?這都需要同學們開闊思維,我以上講的這幾點,都是浙大團隊自己的課題。
第三點,就是我們要盡量地利用生物質及其廢棄物,來實現高效低碳的目標。例如我國成功投運的世界第一臺秸稈循環流化床鍋爐,它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現在已經是中國生物質直燃發電產業的主流技術。它的效果怎么樣呢?根據統計的12家企業,套機年發電62.7億千瓦時,消耗掉農林廢棄物540萬噸,使二氧化碳減排533萬噸,直接增加農民收入16億元。這可以說是“一舉四得”,是很大的進步。
我想你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有更好的環境去做出一番事業。
楊衛:理論和實驗對不上,可能是實驗沒做好
主題:力學發展的歷史
院士名片:楊衛,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學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等,現為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主任。
浙江大學本科生通識課程《力學導論》的開學第一課,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楊衛院士,三尺講臺,一百四十分鐘,楊衛院士從墨子開始,以中國力學學會為終點,為臺下兩百多名學生講述了力學往事。這是他第二次站在這個講臺上。
楊衛:理論和實驗對不上,可能是實驗沒做好
《墨經》中寫道:“力,形之所以奮也。”對這句話傳統的解釋是這樣的:形,指物體,有形的東西;奮,就是運動狀態的改變。所以什么是力呢?力就是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原因。但事實上的力學起頭人是阿基米德,他洗澡時想到測浮力方法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還有著名的這句話:“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翹起地球。”
近代力學的興起源于哥廷根應用力學學派,普朗特是奠基人之一。之后的代表人物還有鐵摩辛柯、馮卡門、錢學森和錢偉長,以及早期的海森堡。
從這個學派開始,力學開始了兩條發展路線,一條是以普朗特、馮·卡門和錢學森等人為代表的應用力學,它包括連續介質力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等,屬于技術科學,也叫工程科學,還有一部分叫理論力學,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力學,玻爾、薛定諤等人的量子力學,以及之前就開始發展的電動力學和統計力學等,這些現在大多歸入了物理學范疇。這時力學就達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理工分離了。
力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進入第三階段,越來越多的工程科學開始涌現。1947年,錢學森在竺可楨校長的陪同下來到浙大作演講,題為《工程和工程科學》,竺校長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述工程科學之進展必賴基本科學,古代應用科學與純粹科學之合一,十九世紀漸趨于分離,近則以發達過甚又趨于互相聯系之狀況。次述科學能解決若干問題,可于理論決定,不需實驗已能證明。一般人說理論與實驗為二事之不合理,因理論不正確也。次述理論對將來工程科學之發展。”所以,錢學森是非常重視理論指導的,他認為你理論和實驗對不上,有可能不是理論有錯誤,而是你實驗沒做好。(本報首席記者 王湛 本報通訊員 王葦佳 富禎禎 柯溢能 方詩琪 朱佳靖 劉蘇蒙 段壽偉 邱伊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