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澎湃新聞注意到,《意見》中多個部分內容涉及教育方面,其中明確提到,改革完善“國培計劃”,深入推進“互聯網+義務教育”,健全鄉村教師發展體系;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優先支持高水平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展傳統技藝傳承人教育;支持村干部和農民參加學歷教育;鼓勵村干部、年輕黨員等參加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評價和各類教育培訓;鼓勵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高素質農民、留守婦女等報考高職院校;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按規定列入各級預算。
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
在“加快培養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部分,《意見》明確,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繼續實施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和銀齡講學計劃。加大鄉村骨干教師培養力度,精準培養本土化優秀教師。改革完善“國培計劃”,深入推進“互聯網+義務教育”,健全鄉村教師發展體系。對長期在鄉村學校任教的教師,職稱評審可按規定“定向評價、定向使用”,高級崗位實行總量控制、比例單列,可不受所在學校崗位結構比例限制。落實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加強鄉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教師納入當地住房保障范圍。
在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提出,優化鄉村基層衛生健康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加強在崗培訓和繼續教育。
在鄉村文化旅游體育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提出,鼓勵運動員、教練員、體育專業師生、體育科研人員參與鄉村體育指導志愿服務。
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職稱需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服務經歷
《意見》在“建立健全鄉村人才振興體制機制”部分明確,建立各類人才定期服務鄉村制度。落實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職稱原則上要有1年以上農村基層工作服務經歷要求。鼓勵地方通過建設人才公寓、發放住房補助,允許返鄉入鄉人員子女在就業創業地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解決好返鄉入鄉人員的居住和子女入學問題。
《意見》指出,建立縣域專業人才統籌使用制度,包括推進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推廣城鄉學校共同體、鄉村中心校模式。
支持村干部和農民參加學歷教育,擴大“三支一扶”招募規模
《意見》在“加快培養鄉村治理人才”部分提到,推動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h級黨委每年至少對村黨組織書記培訓1次,支持村干部和農民參加學歷教育。
同時,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培育計劃。鼓勵各地遴選一批高等職業學校,按照有關規定,根據鄉村振興需求開設涉農專業,支持村干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退役軍人、返鄉創業農民工等,采取在校學習、彈性學制、農學交替、送教下鄉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職業高等教育,培養一批在鄉大學生、鄉村治理人才。鼓勵各地多渠道招錄大學畢業生到村工作。擴大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招募規模。
在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意見》指出,加大本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鼓勵村干部、年輕黨員等參加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評價和各類教育培訓。
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耕讀教育課程,鼓勵留守婦女等報考高職院校
《意見》在“充分發揮各類主體在鄉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部分提出,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等。
在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方面,全面加強涉農高校耕讀教育,將耕讀教育相關課程作為涉農專業學生必修課。深入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加快培養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農林人才。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引導綜合性高校拓寬農業傳統學科專業邊界,增設涉農學科專業。加強鄉村振興發展研究院建設,加大涉農專業招生支持力度。加強農林高校網絡培訓教育資源共享,打造實用精品培訓課程體系。
在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方面,加強農村職業院校基礎能力建設,優先支持高水平農業高職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采取校企合作、政府劃撥、整合資源等方式建設一批實習實訓基地。支持職業院校加強涉農專業建設、開發技術研發平臺、開設特色工藝班,培養基層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采取學制教育和專業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對農村“兩后生”進行技能培訓。鼓勵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高素質農民、留守婦女等報考高職院校,可適當降低文化素質測試錄取分數線。
此外,《意見》“加快培養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部分也提到,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充分利用現有網絡教育資源,加強農民在線教育培訓。
探索建立農民學分銀行,推動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
《意見》在“充分發揮各類主體在鄉村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部分還提出,依托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培養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發揮好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分類分級開展“三農”干部培訓。以縣級黨校(行政學校)為主體,加強對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基層團組織書記等鄉村干部隊伍的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模式,將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的教育資源延伸覆蓋至村和社區。
要充分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培訓機構作用。支持職業院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培訓學校(機構)、農技推廣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等,加強對高素質農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培養。探索建立農民學分銀行,推動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有效銜接。建立政府引導、多元參與的投入機制,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按規定列入各級預算,吸引社會資本投入。
此外,《意見》“加快培養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部分,在培育鄉村工匠方面也提到,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展傳統技藝傳承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