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長樂城區的龍門國惠酒店,每日賓客盈門,食客絡繹不絕。這個熱鬧的四星級酒店,之前是長樂航城街道龍門村村委會所在地。早年龍門村就審時度勢,發揮城中村區位優勢,搬遷村委會,建設酒店和商鋪,發展壯大村集體資產,守住“底子”。在村財有保障之后,這兩年龍門村又不斷挖掘村莊文化,建設公園,美化村莊環境,涵養文化底蘊。
龍門村街心公園。記者 余少林 攝
建設酒店大樓
壯大集體資產
走進龍門村村委會,辦公室前尚未粉刷白色石膏的灰黑色水泥外墻讓人感覺到一絲絲簡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遠處四星級酒店龍門國惠酒店高達23層。“龍門國惠酒店大樓是我們村的資產之一,也是我們的舊村委會所在地。”龍門村主任高鏗介紹,前些年隨著長樂區城市化進程加快,舊村委會的區位優勢逐漸顯現,村集體經過民主討論,決定搬遷村委會建設大樓出租做酒店,壯大村集體資產。
此外,龍門村還陸續建設了渤海樓、龍門商業一條街,村財收入每年達到1000多萬元。投資大樓、店面等固定資產使村財有保障之后,村民的生活保障也增強了。
“村民可以選擇到國惠酒店上班,也可以租賃村集體的店面。”高鏗說,龍門村所有村民的醫保、社保、衛生費都由村里統一繳納,60歲以上老人每月還有200元生活補貼,過年時每位村民都有1000元人口糧食補貼。“最近我們村又回購了2000多平方米店面,進一步增加村集體資產。”
在村民福利年年有保障、村財年年有增長的同時,近兩年龍門村在村容村貌和文化建設上發力,建設街心公園、傳承弘揚清醮文化,扮靚“面子”,充實“里子”。
建設街心公園
提升人居環境
“以前這里是違建,周邊衛生環境差,如今是綠草如茵、樹木蔥郁、鮮花盛開的公園。”正在龍門村街心公園等候眼科義診的村民高學潮感嘆街心公園的變化。
“我們村處于長樂城鄉結合部,這里可以說是長樂的門面之一,來來往往這么多人,臟亂的衛生環境一直是我們村的‘心病’。”高鏗說。
去年,龍門村以鄉村振興為契機,下決心鏟除這塊“心病”。“我們花了兩個月時間,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高鏗說,最終在村干部和村民的配合下,拆除了違建,村兩委還投入100多萬元建起了街心公園,修建了廣場和長廊,不僅村里人有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也吸引了周邊的居民前來散心,還成了開展志愿活動的好場所。
在街心公園不遠處,清醮總塢附近一個文化館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龍門村的平安清醮習俗于去年入選第六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醮總塢是傳承、開展平安清醮習俗的重要場所。“清醮總塢每年11月左右都會開展民俗文化活動,吸引海內外人員回來參加慶典,祈求平安。”龍門村老人會秘書長高鴻淮說。
“在挖掘清醮習俗的基礎上,最近我們正在開展清醮總塢周邊景觀提升工作。”高鏗介紹,正在建設的文化館將打造成為清醮文化展示基地。同時,清醮總塢停車場也在建設中,未來將以清醮總塢為中心打造清醮公園。“除了清醮習俗,龍門村還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明代‘閩中十才子’之一高棅、近代中國天文學家高魯都是我們龍門村人。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力度挖掘龍門村名人資源,進一步涵養龍門村文化底蘊。”(福州日報記者 馮雪珠 余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