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有進 穩中向好 穩中向優
長樂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突破1250億元
28日,長樂區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出爐。2023年,長樂區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穩中向優,預計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50億元,增長3.5%,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62位、中國工業百強區第37位、市轄區高質量發展百強第37位……恰逢建縣1400年,長樂區承襲“大愛開明、能拼會贏”的精神特質,交出一份亮眼成績單。
今年以來,長樂在產業轉型升級、城鄉品質提升、文旅融合發展、民生事業建設等方面下足功夫,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產業強區,不斷推進千年古邑產業轉型升級。聚焦13條重點產業鏈,持續實施新型工業化、園區標準化建設、產業鏈鏈長制,465個省市區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680億元,新增規上工業企業41家,“項目攻堅增效年”專項行動和“亮曬比學”活動考評位居全市前列;傳統支柱產業列入省市重點工業技改項目73個、總投資343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入選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6個、技術創新重點攻關及產業化項目5個;東南大數據產業園新入駐優立方科技等企業91家,入選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領域創新企業10家,列入市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項目28個、總投資超470億元。
堅持全域融合,不斷提升千年古邑城鄉功能品質。創新“指揮部+國企+基金+銀團”開發模式,全域推進福州新區核心區九大片區錯位發展,謀劃生成總投資超600億元的城市更新三年行動項目166個,系統實施年度投資135億元的城市品質提升項目100個。聚焦閩江口、董奉山等重點區域,有序推進鄉村振興項目96個,打造13個省級、15個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猴嶼鄉獲評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新增鄉村振興省級試點村10個、市級四星級以上村6個。
堅持文化強區,千年古邑特色文旅事業不斷繁榮。以慶祝建縣1400年為契機,創建省級全域生態旅游示范區和文創走廊。長樂番薯種植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長樂修園堂獲批省級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單位,舉辦首屆中國(長樂)董奉中醫藥文化論壇暨第三屆海峽岐黃論壇、中國農民豐收節長樂主會場暨第八屆青山貢果文化節、首屆福州番薯文化節暨陳振龍番薯文化節、首屆中國海蚌旅游文化節。梅花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獲省政府批復,完成古縣衙、南陽陳氏宗祠等重點文物、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修繕及活化利用項目20個。
堅持民生優先,不斷增進千年古邑宜居宜業幸福感。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達82.5%,66個民生補短板項目完成投資34.5億元,17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完成投資8.6億元。市疾控中心新址、華山醫院福建醫院二期等建成投用,區人民醫院、中醫院整體搬遷投用;全省首家檢驗門診在華山醫院福建醫院開診;新建長者食堂5個,改造提升農村幸福院12個,新增養老床位360張,為1.5萬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服務;長樂未成年人保護教育基地開館,新增托育機構3家、普惠性托位165個。
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長樂堅持“勇向潮頭立、敢為天下先”,定下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的目標。
在實施產業強區行動方面,堅持“龍頭+鏈條+生態”,聚焦打造縣級新質生產力示范區,積極推動年度計劃投資260億元的115個重點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達45%。繼續培育38家上市后備企業,支持智旦運寶寶、博思數科等行業龍頭股改上市。
在惠民利民方面,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扎實推進年度計劃投資38.8億元的60個民生補短板、10個為民辦實事項目建設,爭創省級共同富裕示范區,全方位打造“一生長樂”幸福品牌。
在實施美麗長樂行動方面,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大力實施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程,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
長樂區領導表示,將守正創新、砥礪奮進,敢想、敢闖、敢試、敢冒,為加快建設繁榮、富裕、文明、開放的現代化新興港口城市,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長樂實踐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余少林 宋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