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市十四五交通規劃正式印發!第三期地鐵規劃上報審批、高崎機場或保留、第三東通道適時啟動建設......規劃聚焦了廈門重點推進的交通項目。新的交通格局即將形成!
官方重磅文件發布
廈門5年交通工作方向定了
據悉,該規劃是依據《交通強國建設綱要》、《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和《廈門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劃基年為2020年,規劃期為2021-2025年。
十四五發展目標
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我市交通發展基礎、發展條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助推“五中心一基地”建設,著力鞏固“一座樞紐”: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助推我市“五中心一基地”建設;
鞏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到2025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2.5億噸,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400萬標箱,郵輪旅客年吞吐量達到60萬人次,空港旅客年吞吐量達到3200萬人次,機場國際通航航線達42條以上,市域內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94公里。
基本建成綜合立體的區域交通網絡。到2025年,城際軌道交通建設里程達到52公里,建成公路通車總里程(不含自然村道)2300公里。
基本建成高品質交通網絡。到2025年,全市快速路里程達到400公里;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162公里;健康步道里程達到500公里以上。
基本建成人民滿意的現代化運輸服務體系。到2025年,全方式綠色出行率不少于70%,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50%,通自然村道路硬化率接近100%,郵政業業務收入達到150億元。
基本建成全國領先的智慧交通管理體系。到2025年,岸橋自動化控制率達到30%,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運載裝備、行業管理等要素的數字化率達到100%,重點路段動態監測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公共交通電子支付率達到90%。
基本建成保障有力的交通行業治理體系。到2025年,較大以上等級道路運輸行車事故萬車死亡人數下降率比2020年下降20%,沿海離岸100海里以內水域應急到達時間小于90分鐘,交通運輸CO2排放比2020年下降3%,郵件快件綠色包裝規范化達到95%。
規劃指出,打造通達全球的國際航空樞紐。以“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為目標,推動廈門新機場定位進一步提升為我國重要的國際機場、樞紐機場、國際貨運口岸機場和對臺主要口岸機場。
加快新機場建設。推進廈門新機場建設,在“十四五”時期建成2條跑道、55萬平方米的航站樓,196個站坪機位資源,1座塔臺,3處站坪運行管理設施及其他輔助生產生活設施和公用配套設施,推進廈門區域管制中心建設。
打造通達全球的航線網絡。至2025年,通航航線增長至200條以上,其中國際通航航線增加至42條以上,出入境客流占比增長至17%以上。
打造空地、空海、空鐵一體化集疏運體系。“十四五”時期推動建設“兩快兩高”(即第三東通道、溪東路、機場高速、泉廈金聯絡線)與“一快一普”(軌道交通快線4號線和普線3號線),形成與國鐵、城際軌道交通、城市軌道交通、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一體化的陸域交通無縫銜接體系,加強新機場對閩西南協同發展區及海峽兩岸集疏運輻射能力,打造廈漳泉金1小時、閩西南協同發展區2.5小時以及周邊區域半天內的陸域交通圈。
推進通用航空建設。依托廈門新機場,培育本市骨干通航企業,積極引進國內有實力的通航企業,形成覆蓋閩西南的通用航空服務能力,進一步研究高崎國際機場保留為通用機場的可行性。
推進廈門新機場片區產城人融合發展。借鑒上海虹橋樞紐開發建設經驗,推動廈門新機場與周邊土地綜合開發,促進與商貿金融、旅游餐飲、購物娛樂等協同發展,增強廈門新機場在資金、用地、信息服務、市場準入、金融制度等要素保障。
規劃指出,強化國際航運中心地位。強化廈門郵輪母港“龍頭”帶動,打造“海絲區域性郵輪母港”與“國際郵輪旅游目的地”品牌,成為東南沿海最具活力的國際郵輪母港和海峽郵輪旅游經濟圈的核心港口;
至2025年,港口吞吐量達到2.5億噸,其中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400萬標箱,年郵輪艘次和郵輪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200艘次和60萬人。
打造廈門國際郵輪優質品牌。完善郵輪母港基礎設施,大力打造廈門市國際郵輪始發港,建設“海峽郵輪經濟圈”。加快廈門郵輪母港二期航站樓建設,形成郵輪母港片區“前港、中區、后城”聯動發展模式,完善郵輪母港片區及周邊道路交通設施和公共交通線路的規劃建設,提高郵輪港區與城市軌道交通、機場、高鐵和主要旅游集散中心的接駁能力,構建高效便捷的郵輪碼頭配套交通體系。
升級與金磚國家貨航服務水平。以金磚國家產業互補為基礎,建立廈門港與金磚國家定期航運班列,推動廈門港成為金磚國家與中國聯系的窗口。
規劃指出,提升國家鐵路樞紐。廈門鐵路樞紐是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八縱八橫”之沿海通道的重要節點之一,“十四五”時期將逐步打造為北通華中、南達華南、西連華中西南等地區的區域性樞紐,主動融入“6軸、7廊、8通道”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
形成多向對外的鐵路通道格局。“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福廈高鐵建設,開展既有福廈鐵路承擔貨運功能研究。積極推進廈渝高鐵、昌廈高鐵等通道前期研究,爭取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加強廈門鐵路樞紐與國家“八縱八橫”鐵路大通道的銜接。
推動鐵路樞紐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廈門北高鐵站、福廈鐵路翔安站建設,做好與城市軌道、城市道路網絡的銜接建設,打造高效、立體、互聯的樞紐集疏運體系。開展廈門東站、新高崎站、同安貨運站等鐵路車站前期研究工作。
加快推進軌道交通4號線一期工程、軌道交通6號線一期工程建設,開展跨東海域通道工程、集美北大道(海新路至安仁大道段)前期研究工作,“十四五”時期初步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以道路交通為補充的廈門北高鐵站集疏運系統。
打造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立體通道。推動兩岸貿易合作,打通多渠道、多方式海空聯動雙向通道,積極打造“廈金共同生活圈”,支持臺灣地區貨物經廈門過境運向中亞、中歐等地。
推動廈門新機場與金門機場、港口資源深度整合。推動廈金兩地往來的交通圈建設,共用廈門新機場,為兩地人員往來、貨物運輸提供更加便捷、更低成本的通道。
推進陸路通道前期研究。重點圍繞廈門本島、大嶝島、大金門、小金門,開展廈金(臺)高鐵項目前期研究,推動第三東通道前期工作開展并適時啟動建設。
按照《廈漳泉都市圈發展規劃》和《閩西南協同發展區互聯互通交通設施規劃》,加快構建廈漳泉“一軸、一環、三放射”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推進廈漳泉城際軌道交通R1線建設,共同打造“軌道上的廈漳泉”,持續推進廈漳泉同城化建設。
推進第三東通道、晉江內坑至同安高速公路、泉廈金聯絡線、廈沙高速擴容工程、廈蓉高速復線(規劃預留)、沈海高速廈門段ETC出入口等項目前期工作開展,推動第三東通道、泉廈金聯絡線等項目納入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并適時啟動建設。
推進國道324(縱二線)廈漳界至鳳山段、沈海高速杏林互通及連接工程、S209線官路至小盈嶺段、S217線提升等項目前期工作開展,適時啟動建設,開展S213線提升、S507線方案研究。推進沈海高速東孚、龍掘東服務區進行綜合功能提升,向交通、生態、旅游、消費、物流配送等復合功能型服務區轉型升級。
推進郵輪母港、五通碼頭、胡里山炮臺、廈門新機場等客運碼頭及其配套設施建設。在同安、鼓浪嶼等沿海地區試點海上公交,增加鼓浪嶼與廈門島、海滄、集美和翔安的水上巴士線路,完善連通島內外并延伸至漳州、泉州、金門的客運航線網絡。
重點推進第二東通道、跨東海域通道、同安進島通道、國道324復線提升、灌新路、集美北大道、海滄南大道、滄江路、馬青路提升、田集連接線提升、同翔大道(東西段)、同安大道提升、環城南路提升、洪新路、溪東路、濱海東大道提升、環島干道提升等快速路項目建設。
完善軌道交通線網布局。推進“十三五”時期軌道交通項目的建設工作,軌道交通3號線南延伸段、4號線軟三東至新機場段、6號線林埭西至華僑大學段及角美延伸段實現竣工投用。完成第三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的上報及審批,并加快新增批復項目的開工建設。
推進公交場站建設。打造“公交車場+樞紐站+首末站”的公交場站體系,實現公交車場服務化,樞紐功能綜合化,首末站配建化、衛星化。
“十四五”時期著力推動建設海滄商務中心、集美學村、體育中心、官潯公交樞紐、同安客運站二級停保場、翔安洪溪一級停保場、蔡浦一級停保場等公交場站。
完善全市健康步道網絡。至2025年,全市健康步道規劃新增里程約300公里,總里程將達到約500公里。
以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廈門片區的兩岸貿易中心核心區(東渡港區物流園)為主體,線上線下聯動、國際國內互補,以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加快新型消費發展,服務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挖掘開拓新興國際市場,近期謀劃申報廈門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支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完善對外公路通道設施。加強五大物流產業集聚區、物流樞紐設施公路集疏運通道建設,新建滄江路、海滄南大道(馬青路-滄江路)提升改造工程、翁角路、灌新路、前場路、同翔大道北段、二環南路、洪新路、機場高速、溪東路、新324國道(接泉州段)、濱海東大道(翔安東路—蓮河段)、東進場路、廈泉金聯絡線等14條通道;提升改造海翔大道、新324國道等2條通道。
可以看到,廈門十四五交通規劃確實干貨滿滿。隨著路網的進一步更新升級,廈門城市能級又將邁向一個新臺階。(來源:廈門日報)
龍湖·春江天璽,冠銷馬鑾灣紅盤,建面約77-94㎡精奢三-四居低密洋樓。城芯稀缺2.5容積率低密土地,內灣最大約30000㎡法師江南園林精奢洋樓,一環十景鉅制公園式生活。實力品牌臻裝,6大精裝系統,一級資質物業,國家級般尊崇禮遇,奢享高凈值純粹菁英圈層生活體驗。
龍湖·春江天璽,為生活加冕高端灣芯配套,盡享灣芯帶來的區域發展紅利。廈門第二西通道(海滄隧道)現已通車,2/4/6地鐵三線環繞,四通八達,快速連接廈門本島和海滄區,享極速出行。約1200米(直線距離)可達SM新生活廣場,馬鑾灣醫院、馬鑾灣公園、美術館、科技館,新城配套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