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明月都應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從年節里小家庭的團圓、大厝里的流水席,到平日子久未謀面的親友、老同學,“吃個飯,見一面”,就是濃濃的中國味、人情味。
及至后來,娛樂至上、應酬漸多,“俾面派對”讓飯局變了味。所幸,我們還有330萬人的“龍湖龍民節”。老街坊、新鄰里,認識的、不認識的,在人間煙火里見上一面,沒有太多的功利與俾面,不濃也不淡,卻是簡簡單單、“見一見”的真誠和質樸,是生活“這一面”的善意和美好。
廈門龍湖嘉譽的業主雍大哥給龍湖智慧服務的管家們端來了自己烹飪的美食大餐
01/又見“面”
不合時宜的疫情暫停鍵,讓廈門錯過了中秋,又錯過了國慶節。特殊時期的鄰里守望,常讓人感動,但是,沒有了熟悉的噓寒問暖,沒有了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日子,多少還是讓人不太習慣。
初解禁,又見面。生活還沒回過神來的時候,龍湖第六屆“龍民節”就來了!龍湖對業主生活每一個細節的關注,似乎能聽見業主內心的呼聲。3萬多戶業主的關注,100%的參與率,見證了節日的意義,也印證了業主對簡單、真誠、善意的向往。
02/小體“面”
全國330萬業主,自2015年發起的“龍湖龍民節”,就像是僅僅屬于我們的又一個春節。今年,“山海一味”,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多城聯動,“七宗最”譜就了福建業主的小體面。
中餐廳里“最味道”的大菜和過早小吃,“最地道”的大厝小吃英雄會,“最熱鬧”的市集,“最神秘”的私房菜導師,“最勁爆”的曬菜贏瓏珠,“最生態”的陽光農場,以及龍湖公益基金鼎力贊助的“最公益”1元購……這些,都是“僅限龍民”。
03/有排“面”
所有過往和排面,都離不開善意的初心和久久為功的堅守。那些歷經歲月打磨沉淀留下來的美味,那些數代人堅守中傳承下來的故鄉文化、地域滋味、感情寄托,這次也被請上了“龍湖龍民節”。
佛跳墻制作技藝第八代傳承人楊偉華、閩菜大師之陳心、吳再添小吃傳承人吳民祝、福春姜母鴨傳承人洪水拱、月華沙茶面傳承人陳月華的兒媳婦林惠華……這些守護八閩傳統,傳承未來的大咖們,因為與龍湖、業主們,有著相同的初心,一樣的堅守,終于在龍湖走到了一起。
04/很全“面”
沒有330萬善良的業主,沒有“善人者,人亦善之”的生態圈,龍湖善居就會顯得空洞而落寞。在過去不久的廈門抗疫戰中,在剛剛拉下帷幕的業主節,我們都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業主們這份善意與熱愛的存在。
福州小萌娃,在媽媽的指導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道菜”,卻將她送給了保安叔叔;忙于事業的白領,硬生生擠出時間,給大家奉上驚艷的芙蓉雕瓜;杜先生一家為鄰里和物業工作人員,連夜趕制100大肉包;川菜張姐又一次邀上鄰里,獻上川閩一家親的“滿漢全席”;父女倆的《魷魚游戲》同款糖餅,為“龍湖 龍民節”畫上甜蜜的時尚味。
500年的回眸,才能換得擦肩而過的一面之緣。而“這一面”的善緣,又需要多少年的回眸,多少次的擦肩而過。第六屆業主節的帷幕漸漸落下,但我們與這座城市的善緣仍在繼續。因為有千百年以善為念的初心,因為有數代人的堅守,我們的鄉土、我們的城市,才能得以長存,得以流芳;也因了這些,才有我們今天的相聚、相守。也許,明天的我們又會感謝我們今天的善念與堅守,感謝曾經有這樣一群的人,感謝業主節的久久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