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陽春三月。
過去一年,福建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群山疊翠、生態茶園的綠意盎然,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承載一份份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期望,武夷山國家公園奏響的綠色樂章,同樣也是福建省堅持生態優先的縮影。
在如今,福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仍舊是保持高顏值高質量發展的鑰匙。如何深入推進生態福建、美麗福建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福建以及福建人民用實際行動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綠色答卷”。
夯實綠色“家底” 留下“生態銀行”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綠色”、“生態”再一次被重點提及。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久久為功,方有玉成。
作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福建深知自身承擔著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政治任務。
無疑,生態資源是福建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具競爭力的優勢。
而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如今福建最花力氣建設的方向,多年來,福建廣大干部群眾堅持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轉變生產生活方式,努力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綠色”已成為福建重要的競爭力,是福建發展最亮麗底色。
森林覆蓋率達66.8%,連續43年居于全國首位,“綠碳”資源潛力大,活立木蓄積量超過7.9億立方米、總碳儲量超過4.2億噸;年均林木蓄積量增長2607億立方米、每年可形成5153萬噸林木碳匯……多年來,一份份亮眼的“綠色成績單”,讓福建廣大干部群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心更足。
自2014年以來,以“努力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為藍圖,循著“活、優、富、美”的指引,實行“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條腿走路,福建綠色故事和創新演繹層出不窮:福建首單以遠期碳匯產品為標的物的約定回購融資項目、2000萬元“碳匯貸”在南平順昌縣落地;三明鋼鐵廠,在鋼鐵產量成倍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總能耗基本持平、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廠區從原來的“污染大戶”建成了“3A級工業旅游景區”;紅廟嶺,由曾經福州五城區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場,轉變成資源循環利用、污染物“近零排放”的生態產業園;龍巖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高山茶園和櫻花樹 “紅綠配”的獨特景觀引得游客紛至沓來,當地茶產業迎來了更可持續、更多附加值的發展新階段……
根植綠色文化 開展綠色生活
《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總體方案》印發實施后,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在福建取得顯著成效。“綠色福建“的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廣。
在各級政府層面,僅2021年,全省完成植樹造林107.43萬畝,森林撫育334.72萬畝、封山育林109.39萬畝、珍貴樹種造林示范區22個、村莊“四旁”綠化1.77萬畝、森林質量精準提升示范項目33萬畝,建成省級森林城市(縣城、城鎮)16個、省級森林村莊300個,完成義務植樹8111萬株,建成省級“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11個。
2022年3月12日,是我國第44個植樹節,許多綠色行動和綠色教育如火如荼的開展:
晉江市社會福利中心植樹節主題活動
眾多個人、企業、公益組織紛紛開展著生態教育融入生活一體的建設活動: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一小學的師生代表們聯合省文旅廳、溫泉街道、河東社區等轄區內共建單位,開展了主題為“勞動造‘福’美榕城 植樹護綠‘慧’實踐”植樹節勞動技能實踐活動暨志愿服務行動;在晉江,由晉江市民政局、晉江市社會福利中心主辦,青島頤居(晉江)養老服務公司、龍湖智創生活承辦的《祈美好祝福 種綠色愛心》植樹節主題活動在晉江社會福利中心舉辦;廈門市植物園提供了 1000 株喬木和 1 萬平方米的綠地供市民認養……
龍小湖植物課堂主題活動
社區活動中,龍湖福州云峰原著項目組織小朋友們一起參加“家門口的春天”的龍小湖植物課堂活動,獲得了家長的高度認可,讓綠色教育走進社區。小區園林師魏老師說, “福建是全國綠色覆蓋率最高的省份,只有大家從生活中提高一起植綠、愛綠的意識,才能守住大地勃勃生機,為碳中和共享一份小小力量。”
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福建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先試先行,持續探索,如今綠色發展已融入干部群眾的具體行動,化為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福建正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