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碧桂園津湖源著項目施工現場,一臺機器人正伸長脖頸將打磨盤高高舉起,緊貼著頂部的天花面,仔細地打磨著每個角落。房間內最高的地方都由它負責,它的脖子可以隨時伸長縮短,行動起來敏捷靈活,效率很高。
在此之前,也許你絕想不到機器人建房的時代竟來得如此之快。在傳統行業面臨困境之局時,智能化正帶著顛覆性的變革快步走來。其中 人與“人”的關系也正被重新定義。
人之困
“這幾年招工難度越來越大,還愿意進工地的年輕人不多了。科技的發展也讓建筑工地升級,但是往往年紀較大的工友對新興技術的掌握度不夠。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其實未來我們更需要年輕人。”福州一大型建筑公司項目負責人陳功介紹道。
老齡化已經成為建筑業發展的絆腳石。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逃離這個行業。建筑業工人的平均年齡已經高達45歲左右。隨著時代的發展,務工渠道越來越多,許多年輕工友流向了空間和自由度更高的行業。網約車、快遞、外賣等等。這也直接導致了用工荒的局面。
機器人操作員或成行業新寵
除此之外,更需關注的是行業人才的匱乏。建筑業臟、累的刻板印象讓許多年輕人遠離。“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工地的固有形象已經有了巨大的改變。特別是在工地管理科學化、數據化、智能化之后,我們也亟需優秀人才參與。”陳功感慨道。
很顯然,招工難、人才缺、老齡化,已經成為了當下建筑行業發展的人之困局。
機器人的變局
隨著科技的發展,建筑行業的智能化已經來到。博智林實現了“機器人造房”夢,機器人已經從實驗室走向工地,人機協作造房的景象現如今已展現在我們面前。
測量機器人是個長腿高手,在執行測量任務之前,工程師陳健只需要在一個控制面板上輸入房間基本信息和相關數據,機器人便可自動開始工作。三兩分鐘就可以結束對單個房間的測量任務。“傳統工藝在土建過程,2人一組完成300平米測量需要2-3個小時;在土建精裝移交階段,由于測量精細程度提高,則需要4-6個小時;而測量機器人對于這些不同的階段完成實測實量都僅需1小時,并且對戶內建面預測和實測的面積精準度誤差在±1mm內,無論是作業效率還是測量準確率都優于人工測量。”陳健說。
測量機器人作業圖
地坪研磨機器人是個“老”師傅,它專門承接地下室地坪研磨作業。只要把場地的規劃圖紙提前錄入到系統中,這款地坪研磨機器人憑借著自動定位與導航功能,可實現路徑的自動規劃。外加其配備的激光雷達,可識別出墻、柱等物體的位置信息,從而靈活地繞開柱子和現場工人,實現自動避障。看著剛剛磨過的地面,平整光滑。工程師李霞開玩笑地說道:“換以前,這地面可得十年經驗的老師傅才磨得出來。”
還有混凝土天花打磨機器人,簡直是個美容師。它對整個房間的天花打磨后平整度極佳可以被控制在2mm以內。還有其他不同作業場景的機器人也都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開展工作了。
對于人類來說,智能化的機器人所帶來的效率、技術、品質的提升是非常顯著的。未來它們將引領這場行業變革。
人機結合
不可否認,未來的建筑業一定是智能化的大發展,但也始終離不開與人的配合。
人機結合是當下機器人作業的最佳狀態。測量機器人作業前,需要工程師手動輸入房間基本信息和相關數據,測量結束后則需要工程師移至下一個房間。天花打磨機器人,在工作期間與工程師的配合的非常默契。“施工時我會通過數字控制搖桿操控它來回移動對房間內的混凝土天花拼縫、溢漿、錯臺、爆點等缺陷進行打磨,整個房間的天花打磨后平整度極好。”陳健笑著介紹。
天花打磨機器人在施工
為了發揮機器人的最佳性能,項目特意派選工程師陳健前往博智林總部進行相關培訓。剛開始作業時也會遇到一些困難,工作效率不盡人意。但是隨著人機結合越來越緊密,機器人的性能和效率正在快速提升。“我相信,未來人機配合默契之后,施工效率和質量還會有所提升。”對此陳健信心十足。
建筑行業的智能化不是簡單的機器取代人,而是人機結合協調發展的過程。與機器人協調合作的技師,也已經是脫離傳統意義建筑工人的角色。
人工與智能,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