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龍巖碧桂園津湖原著的工程師陳健總喜歡往工地跑。因為他來了一群粉粉的新工友。它們造型各異,奔走忙碌,是建筑工人的“機器人工友”。在他們的配合下,施工作業不僅省力,效率也得到了明顯提升。這是碧桂園集團旗下博智林公司(以下簡稱“博智林”)的建筑機器人,在福建的建筑工程項目中最大范圍的應用,也是目前福建唯一一個有建筑機器人施工的在建項目。
建筑機器人亮劍,各顯神通
在工地現場,一棟在建樓梯內,一個身高1.8米,占地近1立方米,身披粉紅色外衣,略顯呆萌。它的頭部兩盞警示燈如同“眼睛”,工作起來閃閃發光,也安裝著信號接收裝備。四個萬向輪是它的“腳”,走動時,3厘米以內的溝溝坎坎不在話下。
這是測量機器人正在作業。“它可以用于建筑前期的測量放線、精裝修的平整度、垂直度檢查、排版輔助等,精度誤差更小,操作人員更少,內業計算更簡便。”陳健介紹,較于傳統人工,機器人施工在安全、質量、效率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優勢。
測量機器人作業圖
以全站儀為例,完成單一樓棟的測量通常需要一名測量工程師在兩名輔助人員的協助下至少花費兩天時間才能完成。而使用測量機器人則只需要一名操作工程師花費半天時間就能搞定。
還有,地面整平機器人無論嚴寒還是酷暑,勤勤懇懇的奔走在剛剛澆筑完的混凝土泥漿上。經過它們的平整與配合,混凝土面層每平米的高差可以控制到2毫米內,滿足業內超高精度標準要求。
每一臺機器人都有其最擅長的專業技能,一臺平板電腦或者手機就能啟動機器人施工,極大的提升施工效率。原本的施工員也輕松轉變成了監工。
建筑機器人家族迅速擴大
目前龍巖碧桂園津湖原著項目已經有不同種類的5款機器人參與到建筑施工當中。2018年開始,碧桂園旗下博智林公司聚焦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質量、提高施工效率,發力建筑業等領域智能機器人研發,填補了多項行業空白。
今年以來,碧桂園轉型升級加速,6月份宣布成立科技建筑集團,深度聚焦科技建造方式,意味著建筑機器人全面進入商用領域。
博智林機器人實驗中心
截至2022年8月,博智林已有31款建筑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蓋29個省份超600個項目;累計交付超1500臺,累計應用施工超1000萬平方米。目前,博智林已遞交專利有效申請3700多項,獲授權超2000項;相關研發產品相繼斬獲中國專利獎、IF設計獎、紅點獎、IDEA獎、紅星獎、金蘆葦獎等眾多獎項;相關機器人技術已在國家科技成果鑒定中獲得五項國際領先、一項國際先進的綜合評價。
陳健介紹,在福建此前已經有邵武碧桂園外灘項目率先使用地坪研磨機器人施工,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此次龍巖碧桂園津湖原著項目進一步擴大規模,使用了5種不同型號的機器人。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種類的機器人參與到項目施工的不同崗位作業中。
蓋房子這事也能上流水線
研發建筑機器人單機設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讓工地施工像生產流水線一樣科學有序、智能協同,這是更為艱巨的目標。
2021年12月30日,碧桂園集團在汕頭金平項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筑機器人”多機施工系統的驗收,共有8款施工機器人、6款運輸及上料機器人、5款集中工作站開展多機協同裝修施工作業。
陳健介紹到,這意味著,博智林已經能夠在特定施工階段通過科學鋪排施工工序,讓多臺建筑機器人像流水線一樣進行自主施工作業,向著智能建造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
博智林在項目首次完成“BIM+FMS+WMS+建筑機器人”多機施工系統的驗收
“BIM+FMS+WMS+建筑機器人”多機協作系統可以簡單理解為,搭建了一個BIM(建筑信息模型)協同平臺,將規劃的核心內容派發給FMS(機器人協同管理系統),WMS(倉儲管理系統)提供物料支持,在這三大系統協同的基礎上,建筑機器人在各個作業區完成智能化流水線高效施工。
在三大系統協同的基礎上,建筑機器人在各個作業區完成智能化流水線高效施工,例如在墻磚鋪貼機器人工作面,產業技師協助機器人加注瓷磚膠,上磚機器人自主完成加磚。隨后產業技師在平板電腦上選中作業區域,一鍵下發指令,機器人迅速啟動前往指定位置,進行自主鋪磚施工作業,作業完成后還即時反饋工單至計劃排程。
某種程度上來看,目前博智林已經初步具備了把蓋房子搬上流水線的技術。這一科幻小說中才能出現的情景將變為現實。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行業的發展變革深刻。碧桂園堅持的是用科技力量為社會創造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