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國外任何一個地方,說起佛山,對方首先想到的就是陶瓷。”廣東金意陶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乾嘆息道,“陶瓷雖是佛山名片,但卻遭遇社會印象不公平。”由于產業形象被定位在“兩高一低”,引發了行業不被鼓勵上市等各種問題。昨日,市有關部門與多家龍頭陶企聚首座談“佛山陶瓷的創新發展”,共同研討陶瓷行業如何進行新一輪升級發展。
“污染高帽”困擾陶瓷業
“在陶瓷行業發達的意大利、西班牙,陶瓷和其他產業一樣是平等、和諧的,陶瓷產業也可以是綠色環保的。”廣東蒙娜麗莎新型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劉一軍在昨日陶瓷行業座談會上,發言首要關注的就是行業定位問題。
對一直以來陶瓷產業的形象問題,現場多位陶企高管深有感觸。“陶瓷行業過去一直被定位的是國家產業政策中的‘兩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佛山石灣鷹牌陶瓷有限公司總裁林偉認為,從世界范圍看,陶瓷行業“兩高一低”的論調早已不成立。
林偉認為,陶瓷行業不僅是朝陽產業,還是“三高”產業,高附加值、高科技和高文化藝術性。在經過整頓后,目前佛山陶瓷行業留下的企業都是注重品牌形象的,且都在朝“三高”的方向發展。
而且,這種“三高”產業的說法在意大利等地已經得到實現。“在意大利,陶瓷行業根本不是污染企業。”何乾表示,在當地,只要前期投入足夠,陶瓷企業幾乎不會產生太大的污染,“在能耗上,與很多家居建材行業相比,陶瓷行業目前的平均能耗已經不算高了。”
而在“兩高一低”形象下,陶瓷行業一直不被鼓勵上市,被認定為是佛山陶瓷行業缺上市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東鵬這幾年做了3次上市準備,但3次都失敗。”廣東東鵬陶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金國庭認為,除企業轉制過程中的問題,也有產業形象的問題,國家大的產業政策不鼓勵陶企上市。
“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多去正面地推廣宣傳。”何乾與現場多位高管都疾呼,希望能盡快為陶瓷行業“洗白”。
產業創新需政府更多支持
技術創新一直是佛企轉型升級的驅動力之一。座談會上,多位陶企高管希望政府介入,并通過搭建平臺等方式支持陶瓷企業技術創新。
“新明珠在節能減排上,采取燒天然氣的方式,但這比外面用窯爐燒成本高很多,政府能否考慮加大支持力度?”新明珠陶瓷有限公司副總裁簡潤桐表示。
目前,對于企業的很多技術創新項目,政府都會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但從投入成本看,劉一軍認為,基本上90%的成本還是由企業承擔,政府僅負責10%左右的成本。于是,一些見效快、投入少的項目企業都表現積極,但對于一些長遠、基礎性的工作,企業一旦介入,壓力就會很大。
以蒙娜麗莎2007年開始做陶瓷薄板為例,劉一軍表示,一直以來在技術、標準的投入上,企業都感覺到壓力很大。“很多技術做出來其實是行業共性,可以一起享受的。”他建議,除了一定的項目扶持資金,政府能否在推廣應用上也介入,鼓勵或者強制要求采購,“這樣可以為企業技術創新免去很多后顧之憂。”
佛山市金剛企業集團董事長馮斌則提到,還可以通過建立起一定的平臺,引進社會的力量,“例如可以建一個技術交易所”。他還表示,在這個交易所內,可引入銀行等金融機構,讓企業的技術成為融資擔保物。
設計仍是佛山陶企短板
除了著眼目前發展存在的問題,對于今后如何繼續做大做強佛山陶瓷行業,龍頭陶企高管都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設計”。
“以國產汽車和進口汽車相比,兩者的差距在哪里?”林偉表示,雙方在性能和成本上會有一定的不同,但不足以造成整個價格如此大的距離,“我們研究發現還是品牌,而品牌真正的內涵是什么,其實就是設計。”
佛山建筑陶瓷雖然享譽全球,但在“設計”上一直是短板。佛山市華夏建筑陶瓷研究開發中心副總經理程曉勤回憶起幾年前在佛山本地舉辦的一個陶瓷設計大賽,他說,“當時報名的產品不足120件。”最讓人驚訝的是,程曉勤從國外專門請來的頂尖設計師評審后指出,報名參加的有50%不屬于設計產品,而是技術開發產品,“剩余可稱上是設計的產品,大部分都是腰線。”
“可以說,佛山建陶主要的問題就在設計。”他與林偉都希望,能建立起一個關于陶瓷設計的平臺。
而在進一步推廣佛山陶瓷名片上,何乾建議說,政府可加大對整個產業的規劃,建議打造高端的商貿區,使佛山陶瓷在產業、文化、技術等多方面都形成在世界上無可匹及的優勢。
陶瓷業形象緣何那么差?
在過去近十年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浪潮中,佛山陶瓷行業的轉型升級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過去幾年里,迫于環保壓力,佛山陶瓷企業雖然將生產基地大規模外遷而使總部得以留在佛山,但是時至今日,在社會各界的印象中,佛山陶瓷行業“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高帽”并沒有摘掉,其中原因值得各方深思。
近幾年來,隨著佛山陶瓷企業生產環節的大量外遷,無論是企業界,還是市民都發現,佛山的藍天越來越容易看到了。佛山城市環境的改善,陶企轉型升級功不可沒。然而,對于佛山陶瓷產業而言,長時間以來留給社會各方的印象并沒有因為生產基地的大規模外遷而改變。這種生態環境的改善,僅僅是因為生產企業數量的減少,并非因為行業環保真正升級,原因值得深思。一是佛山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已經進行了幾年,仍有龍頭陶企因環保違規而被市民頻頻投訴和環保部門處罰。
二是過去幾年佛山陶企外遷的一些區域,隨著陶瓷生產的進入,當地環境發生了明顯的惡化,前幾年一直成為招商引資“座上賓”的佛山陶瓷企業甚至也開始被列入“不歡迎”之列,簡單的生產環節外遷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三是有部分陶瓷企業雖然經過環保改造升級留在了本地,但是據本報記者今年對南莊、獅山、三水等4個陶瓷廢漿偷倒集中點的暗訪調查,本地陶瓷生產企業偷倒廢漿對環境的污染令人觸目心驚,甚至連佛山一家有資質處理治理陶瓷廢漿渣的企業也被曝出違法傾倒陶瓷泥漿。以上種種環保怪象,陶瓷行業只要一日不改變,相信就是將“佛山陶瓷”改為“意大利陶瓷”,社會公眾也不會從腦海中摘掉對陶瓷行業“高污染”的“高帽”。
近十年來,每每談及陶瓷行業的環保問題時,或是陶瓷產業緣何被產業政策列入“兩高一低”的行業,許多陶瓷老板均提及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仍然以陶瓷產業為支柱,他們是“三高”產業。雖然每年意大利的博羅尼亞國際陶瓷展,佛山陶企蜂擁而至前往學習,但是時過多年,國內陶企給公眾的環保形象仍然難有改觀。
陶瓷產業在佛山、中國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底蘊,經過這幾年節能減排的大力探索,陶瓷界也發出“沒有污染的企業,只有污染的老板”的呼吁。然而,要摘掉當前陶瓷行業的“高污染”的帽子,僅僅調整產業政策去“洗白”行業形象是不夠的,更根本的是每一家陶瓷生產企業應該負起對周邊環境負責的使命,共同攜手用行動去改變社會公眾的印象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