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很多醫生的微信朋友圈被一條不幸的消息刷屏——《天妒英才,上海36歲心內科主治醫師因癌癥去世》。
他叫許劍峰,晉江人,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復旦大學,是上海復旦大學附屬閔行中心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
10月5日,許醫師在值班時發現自己肝臟有個腫塊,3天后,被確診為胃肝性腺癌,且已轉移到肝臟、骨骼、淋巴。10月19日,他因搶救無效去世。從發現癥狀到去世,前后只有14天,噩耗傳開后,醫療界同行在哀悼的同時,都唏噓不已。
以下是昨天朋友圈瘋傳的內容(節選),出自他生前工作的醫院:
他是復旦博士,工作期間每周參加手術兩個全天,每次上臺5-6例,每次都是深夜十點以后才走出手術室,一年里,他參加的手術量達300臺以上……
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許劍峰醫生生前的工作有多累,更能看出他一路走來,是一個多么優秀的好學生、好醫生。
生于晉江 自幼品學兼優
2015年10月18日18時48分,閔行區中心醫院心內科醫生許劍峰博士因突發重病,經多方積極治療無效,永遠離開了我們,離開了僅僅36歲的年輪,離開了愛他的親人朋友,離開了他用熱血耕耘的、他深愛的醫生崗位。對于失去這樣一位優秀的醫生,一位真摯的朋友,所有人都感到萬分的痛心和惋惜。
許劍峰出生于福建晉江,自幼品學兼優,一直擔任班級班長一職。1997年以高分考入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預防醫學系,大學期間學習優異,長期擔任校學生會宣傳部長。
2002年7月許劍峰醫生在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參加工作,成為一名心內科醫師。期間因工作能力突出被推薦至閔行區衛生局擔任團委書記。2008年8月起許劍峰醫生調至閔行區中心醫院,擔任心內科主治醫師工作。
畢業后,他從未停止對專業知識的渴求,像海綿吸水一樣不停地吸收知識,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學習、做實驗、撰寫論文……恨不得把一天的時間掰成幾天用,短短幾年內,先后取得了復旦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碩士及醫學博士學位,并于2012年9月起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血管研究所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自參加工作以來,他每天都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刻苦鉆研業務、虛心請教同行,汲取業務提高過程中的每一分養份。“細心、耐心、關心”是患者們對他異口同聲的好評。
許劍峰在職攻讀中山醫院博士學位期間,十分珍惜學習的每一天,每周參加手術兩個全天,每次上臺5-6例,每次都是深夜十點以后才走出手術室,還繼續往病房里查房、了解病情、關心病人。
一年里參加的手術量超300臺
一年里,他參加的手術量達300臺以上。對于一位介入醫師而言,手術量的增加,不但意味著體力的付出更多,而且是術中接受的輻射量成倍累加。但許劍峰對此很淡然,他堅定地認為,作為一名白衣天使,患者的健康要比自己的健康重要得多;每次面對手術臺上患者期待的目光,自己就忘卻了所有的困乏和疲憊。
三十六歲,正值青春年華、風華正茂,還可以創造多少奇跡,實現多少夢想!可天妒英才,就這短短十幾天,無情的病魔奪走了許劍峰醫生,他帶著對親人、對朋友、對生活、對工作的深深眷戀,永遠離開了,給昔日幸福的家庭留下肝腸寸斷,給朋友留下無盡哀思。
這種病少見卻可怕那么,奪走許劍峰生命的“胃肝性腺癌”,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疾病?為什么這么讓人猝不及防?
這種病很少見卻非常可怕
在網上輸入“胃肝性腺癌”,相關的報道很少。“它屬于胃癌一種特殊類型,發病率不高,臨床上少見。”浙江省腫瘤醫院腹部腫瘤外科杜義安主任醫師說,他從醫這么多年,做了1000多例胃癌手術,也就碰到過四五例這樣的患者。
“但胃肝性腺癌是胃癌中一種可怕的類型。”杜義安主任醫師說,他曾接診過一個患者,六十出頭,因上腹部不適兩三個月來就診,檢查發現,她的胃周淋巴處有個5×6厘米大小的腫塊,屬于臨床III期,由于已經錯過手術的最佳治療期,杜主任決定先進行化療,縮小病灶,再做手術。可第一個療程結束后,患者就出現肝轉移。在隨后的治療過程中,杜主任發現,該腫瘤對化療并不敏感。10個多月后,患者因搶救無效去世。
杜主任還說,在他接診的四五例患者中,活得最久的也只有一年多,這與普通胃癌相比,生存率是相當低的。普通胃癌,若早期發現、積極治療,治愈率可以達到90%以上。
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外科主任、中國抗癌協會全國胃癌專業委員會委員邵欽樹教授說,胃癌一旦出現肝轉移,往往已屬于晚期,意味著腫瘤已成為全身性的疾病。人體的血液每分每秒在循環,胃肝性腺癌是一種容易侵犯血管的腫瘤,并隨著血液循環,在全身游走、定植,因此,相比普通胃癌,它更容易出現轉移。
胃癌出現肝轉移率達75%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普外科茅翔、羅奮等人在2015年8月《中華腫瘤雜志》發表了論文《熟悉兩種胃癌罕見類型:胃肝樣腺癌和產甲胎蛋白胃癌》,里面提到:胃肝性腺癌是同時具有腺癌和肝細胞癌樣分化特點的一種胃癌,淋巴結轉移和肝轉移幾率都比普通胃癌高,尤其是肝轉移率達75.6%,5年生存率則僅為9%。
肝轉移是造成胃肝性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該病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別為30%、13%和9%。普通胃癌的肝轉移率僅為11.5%,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別為95%、57%和38%。
年輕人出現胃部不適,一定小心
“與中老年人相比,在確診的年輕人胃癌患者中,Ⅲ期或Ⅳ期的患者占60%-85%,且病程短、發展迅速、癌細胞轉移早、預后不好。”邵教授說,這與很多年輕人不重視健康有關,當他們出現上腹部隱隱作痛感覺不舒服、胃納欠佳、消化不好等癥狀時,以為是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痙攣,從而錯失了早期診斷、治療的機會。
和普通胃癌一樣,胃肝性腺癌的早期癥狀很隱秘,容易漏診、誤診。浙江省衛生廳、省抗癌協會和浙江大學曾一起做過《浙江省常見惡性腫瘤危險因素分析》的課題,分析2009年-2010年惡性腫瘤患者的生活情況,篩選出相關危險因素。 其中,胃癌的危險因素有:喜歡吃高鹽飲食、甜食、燙食、有夜宵習慣、性子急、有消化系統疾病史等。邵教授提醒,有上述危險因素者,一旦出現胃部不適,應引起警惕,要及時咨詢專科醫生,有胃癌家族史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更要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