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冬天溫度有些低,但每到傍晚,和鄰居在小區的花圃邊遛狗、拉家常,仍是阿福雷打不動的安排。
年過五旬的阿福原是附近許厝村的農民,拆遷后幾個村并成一個社區,阿福成了晉江梅嶺組團仙格小區的一名回遷戶。搬進新房已經兩年,熟悉了住宅生活的阿福回想起以前,仍不免感慨。
在阿福看來,搬進小區最大的好處是居住環境好了很多。“以前夏天最怕蚊蟲了,現在這里不養雞鴨,環境衛生很好。”阿福清楚地記得,那年,家里為兒子買了輛小車,結果村里路不行,如今小區位置好,門口有3條公路,交通便利,車子停在地下車庫,寬敞得很。
阿福在村里的舊宅面積有600平方米,按照“拆一補一”原則,他拿到了兩套安置房,剩下的面積換成貨幣補償。如今,兩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給兒子、孫子一家,三代同堂,其樂融融。
政府倡導“為民建城”,把最好的地塊用來建安置房、建公園、建綠地、建設施。“這是真的為我們老百姓著想。”阿福說,他最滿意的,就是自家安置房周邊完善的配套設施,小區南面不到2公里是心養小學,阿福盤算著以后接送孫子上學也方便;小區東面不到30米,是梅嶺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以前的村衛生所相比,這里像一家小型醫院,內科、外科都齊全,“我老伴身體不大好,看小病在家門口就可以,不用往大醫院擠。”
從安置房啟動回遷的四年來,像阿福這樣在片區改造中“就地上樓”的農民超過9萬人。對每一個像阿福一樣的拆遷戶來說,從“農民”變為“市民”,共享城市改造帶來的“紅利”,就是幸福生活最真切的含義。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晉江城市框架不斷拉開,空間布局逐步優化,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城市支撐輻射帶動作用逐步顯現,全市建成了一批大型綜合體、現代小區、公園綠地,打通了一批城鄉主次干道,提升了一批景觀通道,拓建了一批學校、醫院、文體項目。
“以前去泉州得從雙溝河那邊繞,現在走機場連接線15分鐘就能到。”隨著一條條城鄉主次干道的打通,快速路網的建成讓阿福們告別了曾經的舟車勞頓。5年來,晉江以實現“152030”快速交通圈為目標,重點推進道路交通建設,至2015年底共建成通車24個大規模、高等級交通道路建設項目,新增公路里程110公里,全市公路里程達2388公里,公路密度達368公里/百平方公里。
每天早上,阿福都要到家門口的八仙山公園鍛煉身體。截至今年,晉江新建、擴建公園20多個,城市園林綠地總面積達1511公頃,綠地率增加至39.77%,綠化覆蓋率增加至43.94%。
“城不像城,鄉不像鄉”曾是外地人對晉江的戲謔之語。短短幾年,舊貌換新顏,晉江城市已經快速“長大”,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拓展到105平方公里,中心市區集聚帶動力明顯增強,城鎮化率提高到63%以上。 (記者 陳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