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在安海鎮增辦一所完中校
晉江市人大代表尤祖永:安海有10多萬人口,按比例至少需要兩所公辦完中校。而目前安海又將建成“鎮級小城市”,全國普及高中的步伐又在加快,增設一所完中校顯得更加必需。
建議:從安海鎮現有的三所初中校來比較,松熹中學增設高中部具有其優勢:1.地理位置優勢。松熹中學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利,又在鎮區,家長更樂意把子女送到鎮區就讀。2.師資力量優勢。目前學校教師取得高中教師資格證的占80%以上,基本可以滿足高中的教學工作。3.硬件優勢。學校占地面積90余畝,校園建設已初具規模。4.辦學資金籌措優勢。松熹中學自2002年成立校董會以來,已籌措資金1500多萬元,用于學校建設、設備添置、獎教獎學等,若松熹中學辦成完中校,資金方面亦有保證。松熹中學服務區覆蓋18個村居,師生近兩千名,增設高中創辦完中校各項條件已經基本就緒,建議晉江市委、市政府給予支持!
支持英林鎮申請為
“中國泳裝產業基地”
晉江市人大代表歐陽明士:英林鎮現有泳裝生產企業40多家,行業年產值達30億元,是晉江市泳裝產業的集中地,也是英林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點,初步形成以七彩狐、宏興、大興、號手、敦煌等為主的泳裝產業集群。
建議:2010年遼寧葫蘆島興城被授予“中國泳裝名城”,之后首屆中國國際泳裝文化節落戶葫蘆島,成為葫蘆島城市發展進程中歷史性的一刻,“中國泳裝名城”的招牌給葫蘆島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晉江市是國內三大泳裝生產基地之一,其中英林擁有龐大的泳裝產業集群,建議支持英林鎮申請“中國泳裝產業基地”,這對于英林泳裝產業的發展和晉江市經濟社會的建設將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希望推動英林泳裝產業園的建立,建議在晉江經濟開發區英林園西區,打破品牌規模的限制,在英林園西區拿出320畝土地用于建立英林泳裝產業基地,并在英林泳裝產業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平臺建設等方面優先給予相關資源。
建立物業管理費收繳催欠機制
晉江市人大代表莊烜煒:隨著晉江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大量安置房建成并順利回遷,社區基層管理工作逐步從過去以家庭住戶為單位向以物業小區集中管理轉變。
建議:由于目前部分回遷群眾還不能完全適應這種轉變,甚至認為安置戶可以不繳物業費,或者以物業服務質量差等理由拒繳物業費,拖欠物業管理費現象普遍存在。物業管理費是保障物業小區正常運轉的必要費用,如果拖欠嚴重,將造成物業管理質量下降的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建立有效的物業管理費收繳催欠機制。1.宣傳、住建等部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促進回遷群眾認識到繳交物業管理費是住戶應盡義務,不能以任何借口拒繳物業費。2.法院、住建等部門牽頭,研究制定物業管理費收繳催欠簡易訴訟程序,縮短訴訟期,提高物業費收繳催欠效率。3.參照社會撫養費管理等做法,將物業管理費繳納情況納入個人信用系統,對欠繳物業管理費的,錄入個人信用檔案。
市區部分重要路段
應架設人行天橋
晉江市人大代表蘇連枸:近幾年隨著晉江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中心市區各主要交通道路人流量較大,原有規劃設計有所不足,給市民交通出行帶來不便,存在安全隱患,特別是學校周邊等重點路段比較突出,遇上下班高峰及學校上下課時間交通壓力更是明顯。
建議:對中心市區石鼓路平山中學路段、梅嶺路心養小學路段、塘岸街希信小學路段等部分重要路段架設人行天橋,解決群眾交通出行難題。
扶持深滬鎮海絲文化公園項目
推動海絲風情小鎮建設
晉江市人大代表王少嚴:深滬鎮與我國的海上絲綢之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曾創造出“唐起步,宋元繁榮,明清鼎盛”之“千艘渡海隅”的海上絲綢之路盛況。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與海絲之路有關的人文資源。為進一步弘揚海絲文化,保護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對接泉州海絲之路建設,深滬鎮擬投資6000萬元建設深滬海絲文化公園,包含明抗倭烽火臺遺址、“三寶街”遺址、水密隔艙造船技術及東南亞的深滬華僑創業史料、文化展示等。
建議:建議晉江市委、市政府撥出相應的資金,扶持深滬鎮海絲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對接海絲先行區建設,并以此帶動沿海大通道沿線文化休閑旅游綜合帶生成,讓海絲文化公園發展成晉江生態旅游的基地,進一步推動深滬海絲風情小鎮的建設。
加快老舊小區整治工作
晉江市人大代表張振強:晉江老舊小區大多建于20世紀80-90年代,就青陽街道來說,現有43個小區,其中21個是老舊小區。對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整治,不僅能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實際問題,還能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對晉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建議:1.政府主導、部門落實。建立相應工作機制,明確各自職責;制定整治總體規劃方案,確保老舊小區整治順利進行。2.撥出經費、有序推進。晉江市政府對老舊小區整治要制定專項計劃,提出年度整治計劃、編制預算并組織實施;從中心市區開始,選取較有代表性的老舊小區作為試點,先行先試,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推廣。3.建章立制,依規整治。研究制定、出臺老舊小區整治、管理的相關規定,對老舊小區整治、修復、維護、管理以及公共維修資金籌集等作出具體規定;精心制定相應的制約措施,確保老舊小區整治修復、后續管理以及循環維護工作良性運作。⒋培育組織,長效管理。建立適合老舊小區特點的管理模式、機制,杜絕整治后的反復,保持整治成果;在管理模式上,要區分小區的不同情況和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后續管理模式,促進老舊小區管理的良性循環。(記者 張志耐 王詩偉 賴自煌 施蓉蓉 陳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