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6月1日訊 (閩南網記者 何志雄 梁君棟 張凱航) “東石這邊企業的員工,有百分之五六十是老員工。”傘都東石,有足夠好的政策,有優良的福利待遇,有豐富的企業文化,讓更多的外來人口留在東石。
近日,閩南網記者從晉江東石鎮政府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所獲悉,目前,東石鎮有流動人口五六萬,其中,以四川、江西、安徽、貴州、河南等地人居多。
“從事傘業的有2萬多人,服裝業1萬多。”該所工作人員葉先生告訴閩南網記者,在木雕行業里,甚至有留在東石從業15-20年的外來人員。而如今,在東石乃至整個晉江,都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勵外來人才留在東石,留在晉江,助力發展。
這些外來人員,在東石又是如何發展,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丁敬堂:農村里走出來的公司領導、行業人才
在傘業巨頭雨中鳥戶外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雨中鳥),初見丁敬堂,記者感覺他內斂含蓄,卻有一番飽讀詩書、內涵豐富的韻味。
丁敬堂
2003年,丁敬堂從湖北農村老家來泉打工。在老家當過村干部的他在泉州一人力市場找到工作,一年后來到雨中鳥,這一干就是十多年。
“當初來的時候,對制傘業務幾乎是一竅不通,現在我已是我們公司研發的帶頭人了”,丁敬堂告訴閩南網記者,如今的他,已經是雨中鳥副總經理兼人力主管。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老丁也被認定為晉江市二類人才,每月不僅有8000元的補貼,而且到晉江市區買房子才2950元/平米。“妻子的工作政府也幫解決,孩子上學也免交擇校費。就連參加學術活動政府也給資助”,丁敬堂笑著告訴記者,一家人目前已在東石落后,“如此好的政策,我還有什么理由離開呢?”
目前,由老丁主導研究設計開發的項目獲國家授權專利技術24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技術5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技術19項。今年年初,他還入選泉州市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名單。
張文兵:扎根東石16載 他收獲了愛情圓了夢
今年37歲的張文兵是江西人,2001年,在外打拼多年的他,始終摸不著奮斗的方向。那時候,他的一個決定,成為了轉折。
張文兵和他的第二個“家”
“福建晉江東石,聽說那里的傘業很發達”,在朋友的介紹下他來到了雨中鳥。剛進去的時候,他只是一線的組裝員工。源于興趣,加上勤勞、敢于摸索,張文兵幾乎干過制傘的每一個崗位,而每個崗位,他都能做到得心應手。如今的他,已是車間主管,主做研究。
2008年,幾次不經意的邂逅,他在公司收獲了愛情。一年后,他和女友結了婚。如今的他,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公司提供2室1廳、1廚1衛的夫妻檔員工宿舍,”張文兵告訴記者,除了員工宿舍外,公司內部還設有托兒所,在員工上班期間,可幫忙照看孩子。此外,公司還有往返車費、老員工獎勵措施、過年折返補貼等福利待遇。
廠里的托兒所
“毫無后顧之憂,這樣讓我也更有認同感和責任心”。張文兵說,這就是夢想,他也圓了夢。
莊良明:入鄉隨俗 木雕工藝精益求精
初中畢業后開始學習雕刻,如今41歲的莊良明仍在朝著這份初衷奮斗,只是目的地換成了晉江東石。他直言,東石是他的第二故鄉。
莊良明
莊良明是莆田仙游人,19歲來到泉州的臺灣雕刻企業工作。有一次,因為緊急趕貨,東石的朋友叫他前去幫忙。來到東石,他發現這邊的木雕行情不錯,也就有留下來自己干一番的想法。23歲那年,他從泉州來到了東石,自己開起了木雕小作坊,自己身兼老板和工人,主做佛像雕刻。
“到了這里就入鄉隨俗了,我在這里做得不錯,這里的人也很好”,如今,操著一口流利閩南語的他也有逐漸摸索出了當地人的文化風俗,他說,剛來的時候他并不知道東石各個村供奉的是什么“王爺”,而現在,只要說起是哪個自然村,他都能清楚的念出“王爺”的名號來。
曾經,客戶需要什么樣的佛像,他都要查找相關圖片,根據圖片雕刻。而現在,只要客戶需要什么,他都能在短時間內送上成品。他說,東石的木雕是一塊值得深挖的行業,而這種工藝,需要更多的人精益求精的去深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