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晉江東石鎮鎮長李德銘與福建省傘業行業協會會長、東石傘業公會會長劉基山都很忙。他們忙著組織相關人員共同梳理協會剛剛拿到的千余件設計作品原稿。
日前在晉江市人民政府、泉州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支持下,“中國傘都”之稱的晉江東石首度以行業需求為出發點舉辦的全球傘具設計大賽剛剛結束。“雖然大賽已經結束,但大賽收到的來自全球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件設計作品的消化才是重中之重。”李德銘說,他們希望通過進一步梳理,借此挖掘每件設計作品中的亮點,力爭全方位開發設計生產力,實實在在地幫助當地傘具產業抱團升級。
優化設計服務當地全產業
據了解,當前這千余件設計著作權將暫時歸福建省傘業行業協會所有,協會經過后期的完善優化后會統一申請知識產權保護,屆時將形成一個匯集全球智慧的設計共享平臺。“參與比賽的不少設計師比較年輕,有些還是院校學生,他們的設計作品還需要進一步改進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生產,利于銷售。”劉基山說,借助相關政府部門的幫助,他們有信心借助賽事進一步打響區域傘具品牌影響力,增強行業內的凝聚力,共同抱團做好設計升級這篇文章。
“產業痛點還很多,關鍵是要找到利益共同點。”業界人士王先生說,目前泉州當地以東石為核心的傘具產業聚集群占據全國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在外貿領域更是獨領風騷。特別在供應鏈材料生產環節上,更是擁有全國80%以上的傘具材料供應,是全國最大的傘具制品及制傘原輔材料生產和出口集散地。
由于發展早,體量大,隨著消費需求的升級,自然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同質化嚴重,由于仿冒的犯錯成本低,企業的研發積極性受到打壓。其次,當地產業此前一直都是主打外貿市場,如今轉身國內時發現,不少領域已經被深圳、杭州等地的相關產業占領,競爭優勢不明顯,目前不少投身國內創建傘具品牌的泉州企業大多有“水土不服”的毛病,出現了投入大見效差的通病。
“政府必須提供政策引導,幫助行業自律,當然關鍵還是要市場自己起作用。”針對痛點,李德銘說,當地傘具產業具有百億規模,占據東石鎮三分之一的稅收來源,想要進一步突破首先必須牢牢把握供應鏈完備這一優勢,借助設計研發的推動力,實現兩頭上揚的微笑曲線。“中國傘都”稱號的份量說明,當地產業具有其他產業無法復制的實業基礎。下階段,他們會配合協會理順設計共享機制,讓會員企業可以有償地共享設計成果,形成區域品牌共建氛圍,減少企業研發投入成本,提高設計轉化成效,協會也會擁有一定造血功能,從而形成良性互動。